这是一部关于底层生活和情怀的纪录片(documentary)。
纪录片从来不是喜好热闹和主流商业片影迷的菜:片段拼接的记录方式,无事先设计的朴实台词,与肉眼无异的视觉角度…抱着寻找刺激的影院观感之人怎会不无聊到瞌睡?我不禁猜想:今天愿意到场的,定是敏锐的生活观察者和人生体悟者。
开场的诗歌朗诵,毫不掩饰“塑料普通话”,乍一听有些破坏诗歌的美好,挑战我的审美底线。细想: 真实,不就是不加掩饰?语言,不就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何必介意,坦然接纳,去体味诗歌的深意吧。
在两小时的影像冲击下,我们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面貌,六名普通工人---六位优秀的诗人,在镜头语言中,对他们的生活身临其境,借助诗歌,与他们的精神世界深深共鸣。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挣脱身份的束缚。他的认知,他的思维,他的能力及表现形式,都已将他牢牢固化在他的阶级里。在乌鸟鸟的应聘现场,我看到了现实的冷静与残酷,诗歌只属于没有生存困扰阶层的奢侈品。
沉重的画面:杂乱的生活境况,糟糕的工作环境和永远逃不脱的经济困扰。在这些灰暗中,邬霞的诗像一抹青绿、一道微光,充满希望与美好。“我不会诉说我的苦难,就让它们烂在泥土里培植爱的花朵”“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我们的小屋就是暴风雨中宁静的鸟巢”“我一定会昂起我的脑袋,向着阳光生长,像工厂灰墙上的爬山虎”。谁说诗歌是富人的奢侈品?这些充满顽强生命力的诗歌中你看不到无病呻吟的矫情!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艰难的处境,繁重的劳作没有压垮他们创作的灵感,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