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气”
人的生命,以气为“根”,气聚则盛,气衰则病,气断人也就亡了。
中医书内,有很多关于“气”的说法,比如正气,元气,肾气,胃气,肝气,胆气,肺气和脾脏之气等,这些气支撑起我们的生命,但是。
气在人身内的运转
气在人体内旋转,做着有规律的圆周运动,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比如说,人体内,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所产生的气也按照一定的方向运动,恰好形成一个圆圈。
五行中的心与水
中医讲究五行,认为心属火,位于身体的上部,肾属水,在最下面。心火下降,能温暖肾水,让肾水不至于太寒,肾水受热后,开始上承,一路到达心脏,让心火不至于过热。这一升一降,水火既济,循环往复,宛如身体内的发动机,产生出温和的生命动力。
伴随着肾水上承,脾脏之气,也会上升,将胃吸收的精微物质运送到上面,并与肺吸收的氧气结合,输布全身。
五行中的土与木
在五行中,脾属土,肝属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这就像种树,当肾水浇灌,脾土温暖,肝气就会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向上生发,呈现出勃勃生机,很多人之所以缺乏生气,长期病恹恹的,大多是因为身体内水寒土湿,导致木陷水中,得不到生长,健康被压抑。
随着脾气和肝气的上升,胃气和胆气则会下降,这就是中医说的“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身体内的气的特点
身体中的气有升有降,循环往复,但严格遵守自己的“交通规则”:肝脾之气走左边,胆胃之气走右边,而且都是单行线,不能逆行,才能畅通。
如果感觉身体左边不舒服,有可能是肝气和脾脏之气不升导致的;右边不舒服,可能是胃气和胆气不降引起的。
身体内部气的循环,最终会形成一个圆圈,就像一个逆时针旋转的风扇。
如果这个圆圈能井然有序地运转,就会像风扇吹散有害烟尘一样,为身体构建一道坚固的屏障,抵御住外邪的入侵,中医管叫正气,西医叫免疫力。人的正气充足,就好比穿了金钟罩,铁布衫,可以百病不侵。如果体内的运转杂乱无章,或者停转了,正气减弱,免疫力降低,疾病就趁虚而入。
有些女性脸色憔悴,三天两头生病,月经不调,偏头痛,而另一些人脸色红润,很少被疾病困扰,区别就在于正气,也就是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气的运行是一个圆圈,环环相扣,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圆圈运动。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入手,医小治大,比如通过疏肝理气,让郁结的肝气上升,让整个圆圈重新转动起来,治愈很多疾病。
身体的圆圈理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之相关
肺气本来应该是下降的,但如果肺气上逆就会导致哮喘,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火应该随着肺气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心火不降,憋在上面,人就会口干舌燥,口舌生疮,眼睛发火。同时,因为心火不降,肾水缺乏温暖,下半身会格外寒冷,这叫上热下寒。
人吃东西时,食物是从嘴里进入,然后来到胃里,整个过程都是由上而下的,所有胃气必须向下运行,如果胃气往上走,就会反胃,恶心,胃胀,胃痛。现在很多未病的症状都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也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肝气应该是随着脾脏之气上升的,如果肝气不升,郁结在那里,或者在身体中乱窜,就会消耗人体内宝贵的津液,当津液消耗殆尽,人会筋脉挛缩,同时,肝气横逆克脾土,会导致脾胃系统的疾病;另外,肝气郁陷,还会出现“风动”的现象,导致各种抖动类 疾病。
肾水和脾脏之气本来应该是上升的,肾水要是无法上升,就会心肾不交,出现心悸不安,眩晕,耳鸣,健忘,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而脾脏之气不上,消化系统运化无力,则会出现食欲不振,小腹坠胀,神疲乏力,以及气短等症状。
百病生于气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就是指气机紊乱,即身体内的这个圆圈运动被什么东西卡住,憋在那里,要么转得不那么顺畅,要么干脆不旋转,可以说,很多疾病的源头都在于圆圈运动的失常。
可以采用药物,食疗,针灸和按摩穴位等方式,让圆圈恢复旋转,让气的运行重新顺畅起来。清朝的黄元御,他治病就强调这个身体的特点,他的一个下气汤,能调理人体的一个枢机,枢机一动,身体的气机就开始做圆运动,一气周流,气血通畅,疾病自然消失。
正常的情绪
就是人内部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反应,包括喜悦,悲伤,嫉妒,恐惧和愤怒等。情绪拥有自己的力量,时刻都在影响我们的身体,例如害羞时,会脸红,恐惧时心脏狂跳,愤怒时咬牙切齿。
人有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必需的。关键时刻,愤怒可以捍卫尊严,不至于随意被欺辱。恐惧可以警示危险,避免灾难......在世上不存在没有情绪的人,难就难在任何情绪都必须适量,以便于能够承受,排解,从心中流过,从身体中流走。
身体与情绪的关系,就像河床与河水的关系,正常的情绪应该是:流淌但不郁结,经历但不压抑,感受但能放下。流水不腐,无论是喜悦,忧伤,愤怒,还是思虑和恐惧,只要能够从身体的河床中流走,都不会造成问题。但如果情绪一下子来得太多,太猛,太激烈,狭窄的河道无法及时通过,憋住了,洪水失控,泛滥,便会冲毁身体的河床。
不良的情绪
就是指那些被压抑,憋屈在心里和身体中,没有排解出去的情绪,心理学称之为“压迫性情绪”,这些情绪很不稳定,总是失控,乱窜,会严重破坏身体内部气的圆圈运动。由于憋屈的情绪各不相同,所以对气的影响也不一样。
怒则气上
人为什么会发怒?因为感觉自我遭受了压制和破坏,感觉尊严被人践踏。“恼羞成怒”,说明愤怒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很深的羞辱,委屈和伤害。
“怒则气上”中的“气”,是指整体的气机,但是,表现最突出的是肝气,肝气应该像三月的草木一样,不疾不徐,在春风春雨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向上生长,但如果遭受抑制,感到憋屈,就会疯狂飙升,所有中医说“怒伤肝”。
肝气飙升,打破了身体内原本平稳的圆圈运动,血液会突然上溢,表现为面红目赤,头痛头晕,甚至吐血或晕厥。更重要的是,当大量气血突然冲向大脑和面部时,一方面容易引起脑出血,另一方面还会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研究表明,暴怒的人容易中风,也容易猝死。
喜则气缓
人们通常认为喜悦这种情绪应该多多益善,实际应该细分,那种自然而然的,和煦的快乐,我们叫愉悦,这是对身体有益的。那种狂喜放纵的开心,对身体则有害,人高兴过了头,会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让圆圈运动变得迟缓,出现少气无力,心悸怔忡的症状,容易引发心脏病。所有中医里有“过喜伤心”的说法,“乐极生悲”也有这个意思。
悲则气消
这里的“消不是指“气消了”,而是说气变得“消沉”“低落”“颓丧”,过度悲伤会抑制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身体圆圈运动的上半部处于关闭状态,上下不通,人就会有气无力,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悲伤肺”。
思则气结
中医说“思伤脾”,是指人的思虑过度,要么在一件事情上反复琢磨,要么是操心的事情太多,无论哪种,都会让脾脏之气郁结,停止上升。脾脏之气不升,运化失调,气血不能生化,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气短,精神疲惫等症状。文人们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或女性在多思多虑厚身体弱不禁风的样子。
恐则气下
在身体圆周运动中,肾水肾气原本是应该上承的,但恐惧这种情绪,本身是一种退缩下行的力量,所以恐惧如果太多,就会硬拽着肾水肾气下陷,让气血无法向上运行,所以中医说“恐伤肾”。一个人在极度恐惧时,是会大小便失禁或遗精的,俗话说的“吓尿”就属于这种情况。人处在某一个环境害怕时会出现尿频,因恐惧而肾气不固,不能上行导致的。
惊则气乱
人在突然受到惊吓时,会心气紊乱,心神失常,导致身体圆周运动失灵,如果是孩子则会容易发烧,成人也会引起高血压一个原因。
忧则气郁
忧愁苦闷,会导致圆圈运动变得迟缓,人会因此感到胸闷,气短,不思饮食,腹胀,大小便不爽等。很多女性到中年,就感觉身体明显在走下坡路,喘不上气,吃不下饭,大小便也没以前通畅,这不仅跟年龄有关,最大原因是担忧发愁的事情太多,房贷车贷,父母养老,孩子学习,夫妻关系,工作上的难题,消解不及时,气就会郁结在一起。
这七种情绪虽然各不相同,但如果太多憋屈在身体内,没有及时排解出去,就会变成不良情绪,影响气的圆圈运动,所以,不憋屈,情绪通畅,气就稳定,心理平衡,圆圈运动就平稳。
只要任何一种情绪被憋屈,圆圈运动就会遭到破坏,身体内的气一旦乱了,疾病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情绪憋屈被身体记忆
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憋屈令心里很不舒服,看起来不会对身体造成多大伤害,之后便忘得干干净净,但其实不然,身体是有记忆的,即使吵架的人和好了,身体也没忘记情绪激烈的那一刻。我们一生,所有被憋屈的情绪,都会被身体如实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最终在某个时刻爆发。
每憋屈一次,就是往身体里埋了一颗地雷,不知道它们此刻在哪儿,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一天,它们会在你身体最薄弱的地方炸响,正如《丹溪心法》中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所说的“怫郁”,就是心情不舒畅,也就是感到了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