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由波茨坦回到柏林后。在柏林还有最后半天多点的时间,因此重点全部放在东柏林。
百度百科:
东柏林(德语:O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源于盟军在1945年设立的柏林占领区。二战结束后,德国首都柏林被盟军划分为四块。由盟军占领的英,法,美管辖区合并成立了西柏林,前苏联占领区则被称为东柏林。
因为基本在东区活动,所以没再暴走,而是直接乘了小火车过去。首先来到的是中国大使馆附近看了看。大使馆位于马尔基兴河岸54号(Märkischen Ufer 54),毗邻柏林米特区路易森城的亚诺维茨桥。这座始建于1988年的原自由德国工会联合会总部大楼是在1999年至2001年间被改造为大使馆。
(听说附近有家还不错的中餐馆,不过到的时候不是饭点,所以没去尝试)
离开大使馆后,一路上可以看到各种有意思的雕像,如之前出场过的柏林熊等。
因为熊是柏林市的象征,柏林熊也成为特定的形象标志。在柏林的市徽和各种纪念建筑物上都能见到熊的形象。街头巷尾也可以见到好多城市雕塑以熊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
柏林熊也是第十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吉祥物。
接着沿河走,其中经过了埃梅勒宫。
柏林唯一的民居宫殿式建筑,外表精巧美观,比例协调,是柏林这座城市最漂亮的民居之一。原建筑建于1760年至1762年间,二战前由于它的内部装修而早已闻名遐迩。1968年以前一直在附近的宽街上,目前在梅尔基谢河岸10号的这座宫建于1968至1969年,是原建筑的复制品。
然后走到位于莱比锡大街的格特劳桥,与渔夫岛相连,取名于圣人格特劳(穷人与旅行者的保护神)。桥上有座雕像,雕像的左下有一只铜质的水老鼠,据说摸过之后会带来好运,因此这个水老鼠被摸的很光亮。
离开格特劳桥后又走了几百米来到处女桥。这座桥是斯普雷河上仅存的一座吊桥。建于1978年,由于法国胡格诺派教徒中的女孩子们曾在此处卖过丝巾、饰带等小物品,故才有了处女桥的名字。
继续走着,看到一座蛮有特点的房子。
最后终于逛到了博物馆岛上的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整体呈方形,最中间高耸着一个巨大的圆顶,教堂四角则是四个小圆顶,其中朝西的正面两座圆顶稍大,东面的两座圆顶小一些。中间的大圆顶上方立着一根金灿灿的十字架,早晨的阳光打在十字架上,金光灿灿。
教堂四面的外墙上,以及大圆顶的四周,几乎每一根立柱的顶端都立着精美的雕塑,每一扇窗户都有着华美的装饰。教堂正面是一个高大的石拱门,门拱内侧也是繁复的雕塑装饰,拱门上方是一幅壁画,当然也是圣经题材的。
百度百科: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德国柏林市博物馆岛东端,菩提树大街上(Am Lustgarten 10178 Berlin (Mitte) ),是威廉二世皇帝时期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很多王室成员都长眠于此。
之前路过了只看了外面,而这次就专门进到里面参观了。教堂需要买门票进去参观。古老的教堂,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讲解设备。进教堂时时正在演奏音乐。整个教堂可以容纳500人左右。高达74米的中央穹顶,以西里西亚沙岩制成,并由安敦冯维讷(Anton von Werner)设计内饰,是耶稣登山传福音的镶嵌画,这个的巨大中央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主要是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圣坛是1850年的作品,这个保存完好,现在看到的还是原作。
一层停放着几口超级豪华的棺木,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选帝侯约翰西塞罗、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及其夫人、普鲁士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及王后等人的灵柩。
接下来爬到二楼,有一个包厢开放,不过边上豪华的皇帝包厢没有开放。
其中教堂二层的模型展览馆里展示了柏林大教堂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样式以及当时的设计方案。楼梯间的石材浮雕很漂亮,沿着整个楼梯,墙壁上布满了的照片记录着教堂在二战时被轰炸和损毁的惨状,还有后来重建时的现场记录。
因为曾经作为王室的专用教堂的关系,与那些外表华丽内饰简朴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不光是外表宏伟采用大量铜雕和彩绘装饰。
其内饰也极其华丽甚至达到了浮华的程度。它的内装于同一时期由设计师尤利乌斯 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设计,整体效果室内金碧辉煌,装饰着线条复杂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画,甚至柱头都是镀金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柏林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人们搭起临时的棚子来保护大教堂。后来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直到1993年才结束。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设计和装饰被简化了,巨大精美的管风琴放在了主祭坛的旁边。不过即使如此,在里面观看还是很震撼人心的,豪华风格不变。
可以还看到各种雕塑等。
再往上有旋转的楼梯,可以登上270级台阶,一直上到穹顶外的平台,这里能看到柏林的全景。
绕着走一圈,好在柏林的高楼不多,所以视野非常好。鸟瞰柏林,其周围被森林、湖泊、河流环抱,城市仿佛沉浸在一片绿色海洋中,施普雷河从脚下缓缓流过市区。亚历山大广场的电视塔,市政厅,四周的现代化旅馆、商店、会议厅、教师会馆等大型建筑,气魄雄伟、造型美观的博物馆岛上的古老建筑群,远处的“水晶宫”议会大厦和中央车站,洪堡大学等。
看完顶上,接下来下楼,最后来到地下层。这里停放有90个棺材,全部属于霍亨索伦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王室成员,由于曾是德意志帝国宫廷教堂,这些人身后都埋葬在这里。花岗岩,铜,镀金,木头等各种材质和装饰风格的大大小小棺材停满了各个空间。边上的栏杆上刻着此人的姓名,生卒年月,还有不少幼儿的棺木等。
从教堂出来以后去了马克思-恩格斯广场(Marx-Engels-Forum)。
位于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的东岸,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与柏林电视塔遥遥相对。公园外侧是长方形的林地,内部地面铺设的圆形区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雕塑中的马克思是坐着的,恩格斯站在他的左侧,两位伟人都目视前方,神情肃穆。铜像后面是一面白色的浮雕墙,铜像前是两块黑色的双面浮雕板,从浮雕图像上看反映的是工人运动的场景,表达了无产阶级的苦难与觉醒。
雕像前方两侧,还分别立着8面金属墙,上面印着很多照片,都是描述各国工人运动史的。其中也有反映中国革命的照片,照片上一位青年女性似乎正在演讲,身后的旗子上有“抗日救国宣传队”的字样。
铜像所在的马恩广场是民主德国在1970年代修建的,马恩铜像则是1986年才立在这里的。铜像的创作者是雕塑家路德维希·恩格尔哈特(Ludwig Engelhart)。而3年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民主德国也随之消失。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铜像保留下来了。而据说在马恩的故乡,故居也都保存着原貌。可以看出,德国确实是一个尊重历史的国家。
雕像现在是一处旅游名胜,游客喜爱坐在马克思的膝盖上拍照,所以马克思铜像的膝盖都被磨出了原本的黄铜色。
接下来向着尼古拉教堂的方向走去,教堂始建于1220年,起初也是天主教堂,16世纪宗教改革后改为路德会教堂。很特别的是,这座教堂上方高耸的是灰绿色双尖塔。二战时,教堂的外墙与塔尖被炸毁。现在的教堂是1980年代重建的,是音乐厅和展示柏林早期历史博物馆。
然后在附近的尼古拉小区转了一下。最早的尼古拉街区正是以尼古拉教堂为中心形成的,也是柏林最古老的街区,有资料甚至称之为“柏林城的摇篮”。
在二战中,这个街区也被盟军炸弹夷为平地。
这里的游客不少,其中看到一个大概是当时打水的工具吧。
走进小区里,脚下的路都是用小石块铺的。路边是一间间小铺面和餐馆。据说当年很多著名剧作家如易卜生,都曾在此饮酒流连。
虽说街区是重建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街区的格局。作为一个休闲步行街区,这片街区隐匿于喧嚣的背后,古朴恬静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在街区里边走边逛,临近午饭时间,因此找到一家推荐的有中文菜单的饭店吃了盘红烧牛肉,不过这里的土豆球味道面粉味稍微重些,没有慕尼黑的那家好吃。
吃完午饭,然后来到位于米特区亚历山大广场附近市政厅大街的柏林市政厅。这里也是柏林现任市长的官邸。市政厅就在柏林电视塔的旁边,外观非常醒目。整个建筑是文艺复兴风格,建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前几年,二战中毁损严重,修复后充当东柏林市政厅,1991年两德重新统一后柏林市政府迁入。
整个市政厅从外观上来看是一座3层楼高的建筑,中间的塔高74米,有高大的钟楼,是柏林居民明确的路标。在市政厅二楼栏杆处,有36个硬陶土板组成的历史大事记石刻碑,记录了柏林从十二世纪到1871年帝国成立间的历史。楼顶上则飘着柏林熊的旗帜。整个市政厅的内部犹如进入了一座教堂,9米高的大厅,如今是举办各种展出和活动的场所。
然后看看不远处的柏林电视塔。这座建于60年代的柏林电视塔,远观就像一只倒竖的巨型喇叭,底部粗,上端细,在两百多米的高空有一个球型建筑物。塔上的观景台高203米,乘电梯40秒钟可到达观景台。塔底层的圆厅内装有两部高速电梯,瞬息之间能把游客送到半空中的观光厅。游人在此鸟瞰四方,全市风光尽收眼底,观光厅上方是一个可自行旋转的餐厅。它的直径为29米,可供200人同时用餐,餐厅自转一周,约需一个小时。
然后来到市政厅前广场的海神喷泉,这座青铜质巴洛克风格的喷泉始建于1891年,原在皇宫南面,1969年装修后移到现在这个位置。这是一个想像力丰富、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的雕塑。喷泉外围的四个女子代表着德国4条大河,即莱茵河、威悉河、奥德河和易北河,罗马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端坐在由半人半鱼海神托起的巨大贝壳中,可爱有趣的小鱼、小蟹、蜗牛和鱼网等散布四周。
下一站则是附近的圣母教堂。位于卡尔-李卜克内西大街(前威廉皇帝大街),靠近亚历山大广场。其创建年代大约是在1292年。和尼古拉教堂一样,圣母教堂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二战期间受到盟军空袭的重创。战后该教堂位于东柏林,在1950年代被东德政府修复。教堂外立有马丁·路德的雕像。
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德意志(人称德意志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莱本(Eisleben)——萨克森伯爵(选候)领地。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而在一次调查里,马丁·路德排在最伟大德国人的第二名,仅次于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的康拉德·阿登纳。
最开始的时候,柏林圣母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于1539年成为新教教堂,为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圣母教堂是柏林-勃兰登堡-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福音教会的主教座堂,和柏林大教堂联合监督福音教会的所有成员。教堂最古老的部分用花岗岩建造,但是大部分使用砖建成,使之呈现明亮的红色,并为临近的红色市政厅所模仿。
柏林圣母教堂的塔楼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是巴洛克和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综合体,高高矗立在教堂的顶部,壮观无比。
教堂内的彩色玻璃非常的引人注目,给人一种神幻的色彩,而教堂内另一个受人瞩目的为管风琴,历史悠久。根据记载,巴赫1747年曾在圣母教堂弹奏过风琴。
逛完圣母教堂后,接下来继续到喷泉广场走走。
最后来到了柏林世界钟。
这个钟可以同时显示世界几十个大城市的时间,其实原理很简单,中间那一层红色的带有数字的钟面会慢慢旋转,而外圈的24个固定面代表24个时区,分别刻有各时区主要城市的名字,找到你的城市,看上方的数字就是那个地方现在的时间。
看完东柏林的这些后,接下来回去火车站。因为离开车还有段时间,所以就在火车站里逛了一圈,火车站大楼就像个商业中心,里面店铺林立,刚好也是打折季,游客还是不少的。
等到差不多到快开车的时间就去拿寄存的行李。
接下来就上了传说中的德国ICE。
德国ICE高铁全称是Inter city Express,即城际快车。其实在它刚发展的时候,名字叫做Inter city perimental train。由西门子为首的开发团队设计制造,德国国铁(Deutsche Bahn AG)所营运。
本想随便找个位子,但座位顶上的显示屏上有显示该座位已被预定了从某站到某站。只好继续寻找,走到下一节车厢,才发现这节被预定的位置少了很多,于是进了一个包间坐下。
这里已经基本坐满。
其中有一位古典型小哥。
所谓古典型就是像电影里贵族的样子,特别是发型。上身衬衫西装,口袋里还插条手绢,
但古典型小哥的下半身就比较雷人了,居然是一条开了几条口子的牛仔裤。
不知道是不是德国比较流行这种混搭风格。
而随着火车的缓缓开动,柏林的行程就到这里结束了。
预告
接下来的德国游记则是法兰克福与科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