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10月苏州八校高三联考语文作文题:
每次考试考砸了,都发誓此后要集中精力学习;每次体检看到许多数据不正常,就想要好好锻炼身体。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道题既是2022年10月的苏州八校联考作文,又是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一模。由此可见,新高考Ⅰ卷的风格也逐步向原江浙沪三卷的思辨模式过渡,上海卷作文作为思辨作文的典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值得各地教师、学生学习。
另外,这道题属于情景式话题作文,和杭州模拟卷颇为类似;与杭州模拟卷相比而言,这道题篇幅还是算比较简短的。
对比2022年6月的全国甲卷“移用、借用、独创”和新高考Ⅰ卷“本手、俗手、妙手”,以及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类似本题的原江浙沪卷在题目的设问中从来都不是直接点明立意或主题的,在某种程度上,对考生的立意深度和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考生自我独特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全国卷作文在2022年的高考卷中就大不相同,如全国甲卷在材料后直接点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种为人治国的手段,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褒贬情感倾向;新高考Ⅰ卷中材料在解释了本手、俗手、妙手的含义后,在“对于初学者而言”后面的一段都是为立意提供了可借鉴的线索。总体而言,全国卷的模式在思辨性上体现的思辨切口更小,立意观念更大,给考生自己发挥的空间更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的训练也可以一直像2022年高考真题一样直接给出立意要素。一方面,这并不有利于考生思辨、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2022年高考可能也存在着对思辨较强的题材初试牛刀不完善的一面,如果全国卷也在逐步探索中进一步吸取最早一批高考改革试点江浙沪卷的经验,或许也会对考生思辨能力、独创观点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类似“2022年10月浙南名校联盟”的语文作文对2022全国甲卷和新高考Ⅰ卷的模仿有可行之处,但我们更希望看到模拟卷作文如何在全国卷“尚红”的大背景之下平衡好立意思辨、独创观点、宏大概念等多者元素,从而给考生提供预见性、丰富性的借鉴。
接下来,我们看到这篇作文。
作文设置了两个小情景,一个是考试失败,一个是体检数据不正常,由此引发了自我改善和提高的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耻而后勇”本身无可厚非,他能够让我们审视自我,激发向上向善的内生驱动力。接着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述:如果一个人虽“知耻”而不“改”,便会固化为“朽木”,“不可雕也”。因此,懂得省察自我其实是一个人走向进步必不可少的要素(看的层面),但是进步不能止于空谈,更应付出实践,知行合一(行的层面)。
再来看后一句话,“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过去的轨道上”。那么这是什么力量呢?我们不妨再从自我、他人和社会层面来分析。
自我:惰性(indolence)、动机和需求不足(scarcity of motivation and need)、自我精神内耗(The spirit of internal friction)。
他人:人设和身份(比如你平时不学习,已经立了“差等生”的人设,忽然努力学习,别人就会说“别装了,装给谁看呀”云云)、合群(你做出的改变可能会牵动周边的人,可能会遭到原来小圈子的排挤,比如原来你在“差等生联盟”,忽然有一天努力学习,别人就可能逐渐疏远你)、社会比较(“反正比不过他,我为什么要努力?”“反正我不读书都比他厉害,我为什么要学?”)
社会:社会传染(躺平主义大行其道)、环境背景(糟糕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社会认同(困囿于一个圈层而无法脱离独立出来)
破折号后的两个问句实际上发人深省,引导考生明晰“怎么办”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前一个问句是“就不能吗”,后一个问句是“真的能吗”,显然这是刻意而为之,并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自我的层面。所以需要秉持改善自我的决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勇攀高峰,积极进取;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自我、他人、社会三维层面,文题的核心。自我而言,克服局限,祛除“老我”,摆脱惰性,消解内耗,有“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高远目标。他人而言,放下“傲慢与偏见”,脱离原有人设的“舒适圈”,建立可持续性的正向人设,同时尽可能远离他人嘈杂和喧嚣。社会层面,理性审度诸如“躺平主义”的思潮,对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潮流持批判态度;有条件及时远离糟糕的环境,没条件选择做好自己、清净内心;不要固执偏狭地穴居在“社会认同”的信息茧房中,学会向外学习、拓宽视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提高自我的真知灼见。
更深层次:到底能还是不能?——
①有时候无法提升并非“不能”,而是“不为”。正如孟子说齐宣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被局限在了单向度的框架中,安于现状而不去突破茧房成为了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图式”的概念: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延伸。我们不向前迈出那一步不仅仅困囿于惰性,很大程度上更源于突破“自我图式”可能承担的风险,对这种风险的恐惧是造成“不为”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处境下,我们或许会被习惯操控,沦为原有认知的提线木偶。
②“知其不能而为”。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从自我、他人、社会引申出的办法,有些也的确并不完全可行,比如摆脱环境的束缚。但是,在结果尚未明晰的情况下,“知其不能而为”的儒家思想更体现了一种勇气与果敢。诚然,人生来存在局限性,想要完全提升并实现全方位嬗变是不现实的,人们只能在各种环境的挑战之下做出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努力。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进步也需要代际间持续努力的传承。此时,“知其不可而为之”未尝不是实现自我精神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一剂良方。
③“能”与“不能”其实都应悦纳自己。有时候生活就是不断地破碎与重建的过程,仅仅做好自己有时并一定能提升自己,就像所有的努力其实都不一定有结果。但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给了我们启示,生活在循环往复、无尽轮回的迷离世界之中,这种改善与回归其实也构成了人生的意义,如果一味地求善,人会感到疲乏;如果一味地堕落,人也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种波动起伏的背后更应多一层对自己的悦纳。我们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功成名就,也不能纵入深渊不可自拔,我们应秉持一颗悦纳自己的心,有着崇高的追求,但也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仰观宇宙浩渺,俯视陌上风尘。“应当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仿效维特根斯坦所言的“贴地飞行”应当是实现自我改善,提升自我修为的一种范式。
例文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什么叫做持之以恒?那,就是毅力。
掷地有声的两个字,撼人心魄的一个词,
毅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滴水穿石”“铁杵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都是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力量。
毅力可以改变际遇,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人下定决心锻炼身体;有人下定决心每天背英语单词;有人下定决心要节俭;有人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没过几天,他们又懒洋洋的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了决心与信心还不够,他们缺少的是恒心和毅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成功。然而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的阻挡,而到这时,你是选择畏缩退避还是勇往直前呢?而那让你最终一直走下去的法宝是什么呢?那就是毅力!
美国小说家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上的音乐家,他从小就显露出他的音乐才华,但贝多芬从1796年便已开始感觉听力日渐衰弱,直到1801年,当他确认自己的耳朵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告诉朋友。但他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超过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作品。对于一个耳聋的人来说,作曲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但他就是用自己坚韧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创作出震惊全世界的《英雄交响曲》!贝多芬曾经说过只要有机会,我也会反抗命运!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成为了全世界伟大的音乐家!
贝多芬的事迹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就可以做到,但如果你遇到困难就低迷消沉下去,成功永远都不会向你微笑!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毅力和壮志是事业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没有坚韧的毅力,你的事业会像雄鹰断了一个翅膀一样,不可能展翅飞翔,不可能遨游出你的一片天空。
所以毅力是你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实,学习也是如此,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难题就不思考,那么这样难题越积越多,学不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样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学业有成”这四个字就无从谈起了。由此可见,拥有顽强的毅力对于一个向往成功的人是多么重要啊!每个人都有毅力知识多和少的问题,获取和失去的问题。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不免遇到挫折和失败,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作为后盾,将永远也走不出困境而迈向成功的。
如果你正走在向往成功的道路上,请别忘了,毅力是成功道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奠基石之一——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关键句:“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
此句是对前面材料出现的现象的一个思考。其实就是让人思考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让人能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要做事半途而废。
目标:引导考生思考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理想。
材料里的“每次考试考砸了,都发誓此后要集中精力学习;每次体检看到许多数据不正常,就想要好好锻炼身体。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重点应分析“可是”后面的内容,强调“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这是很多人都犯的毛病,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在立志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有信心、决心,要有恒心、有毅力。因此此则作文立意很明显,只要从坚持、毅力、不放弃终将成功的哪个角度写都是合理的。
【立意】
1.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2.持之以恒,大器铸成。
3.梦想贵在坚持。
4.毅力是飞向成功的翅膀。
【素材】
1.我曾经羡慕那些伟人,有那么高的成就,又是受多少人的赞颂,那时的我太幼稚了,只是一味的羡慕,而不懂得他们的付出,而他们最大的付出就是毅力。
在《终生的财富》上,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在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
有了毅力,我们才会珍惜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成果,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人生。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坚守,就一定能够得到生活最美丽的馈赠,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拥有毅力而永不言败地前行,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途经。
2.在成功的道路上,有毅力的人,不服输,不言败,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从头来,愈挫愈进,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告诫人们的至理名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给人们告诉了一个铁的事实,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群经之首的《易经》告诫人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就是说,大自然的法则是嘉奖自强不息的勇士,鼓励积极进取的英雄,翻开英雄画卷看看,凡是给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饱经沧桑,历尽艰辛,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终于取得了成功。
3. 明朝时期,浙江海宁人谈迁,是个穷秀才。29岁开始编史,因为买不起书,就四处求人,借书抄写。有时为了查阅一点资料,自带干粮行走100里。他努力了27年,六易其稿,终于写成一部巨著。此时谈迁已经56岁了。可是有一天夜里,这部书稿被人偷走了。谈迁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别人都以为他这下将一蹶不振,不料他第二天便挽起袖子重新写了起来,他又花了十年光景,终于写成第二遍书稿,就是后来问世的《国榷》。此时的谈迁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他高兴地对人说:“虽死而瞑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