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听了2节课,并进行了交流。老师们准备了课件,却感觉缺少灵魂的学具。《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只是简单的演示,就让学生根据想象,在掌握已有长方形和圆面积的基础上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空洞,雾里看花,全凭学生的空间想象,学习相当吃力。《小数的意义》没有计数器的辅助,只是用图片让生认识。在推演相同数位间的进率时一笔带过,没交代清楚,更没弄个所以然来。一句话,在突破难点上没有找到更好的契机,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圆柱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自己操作,让生触摸、拼剪等方式得出方法,而我们的学生只有笔。《小数的意义》则可以利用计数器,直观认识小数和整数数位顺序及进率,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知晓为什么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可惜,这些都没有。
课后我与任课老师进行了交流,说是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学具,自己也没想办法去找,更没有想用其它方式去替代,就那样上了。完了我又认真看了全县上学年的质量分析报告,我在想,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什么就比城区学校差呢?是人的因素还是资源的问题,还是其他的因素。
资源的缺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教师流失严重,我校近2年,先后有15名骨干教师被交流至城区学校,现各学科基本没有”带头大哥“,示范引领只能靠网络、平台。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资源少,必备的科学、数学学教具不全,直接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有时候只是停留在了物理层面,真正实用的少之又少。教师读物稀缺,窦桂梅校长说,读书、实践、反思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方式或途径。而学校只关注了学生读物的更新,却将教师读物的收置弃之甚远。人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有将人与物完美结合,才会提升教育效果。
观念的滞后。新课程改革方案已颁布2年多,据了解,部分教师还没完整地读过学科课标。开学教师大会上,我统计读完课例式解读课标的书籍,没有1人。不知道课标、不懂课标,谈何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培育核心素养只是一句空话。城区学校沉浸在项目化、大单元、群文阅读等方式的学习中,而我们还是20年前的一人主宰课堂的时代,应试教育、唯分数还是人们的教育主流。这足以证明”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城乡、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自我价值观逐渐落寞。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数量减少,优质生源进城,优秀教师减少,加之农村学校单一的生活、工作环境,还有来自家庭、单位的压力,使部分教师逐渐散失了价值追求,躺平成了常态,甚至是一种心态,一种工作态度。思想上躺平,工作学习上躺平。失去了对卓越的追求和自我成就的动力。常有教师念叨,我还有几年才能退休,更甚者刚参加工作的老师都想到的是退休。这种心态,如何能有干好工作的动力,如何才能使工作干好。
没有好的机制。机制既包含制度的,更含有文化的。校长的思想是好学校的名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也能成就一批好老师。现状不尽人意,制度苛刻,缺少温暖,把老师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领导没有教育思想,照搬照套,累死三军。因循守旧,不敢改革,几年如一日,守着”不出事就是最好的政绩“观,没有活水的学校只能养一群”死鱼“。
人都有向上的愿望,如何保存老师的这种愿望,需要社会的理解、政府的支持,更要上下机制的改革变更,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让老师在温情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学习,还农村孩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