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文:意与古会
顶款:(隶书)辛丑秋,余寓广陵,石如赠我以印,把玩之余,爱不能已,用缀数语,以为之铭
(篆书)雷回纭纷,古奥浑茫,字追周鼎,碑肖禹王,秦欤汉欤,无与颉颃,上下千古,独擅厥长,我为郑重,终焉允藏。
(行书)兰泉仍索古浣子作字。
顶款为毕梦熊,号兰泉自刻。
印款:此印为南郡毕兰泉作,兰泉颇豪爽,工诗文,善画竹,江南北人皆啧啧称之。去冬与余遇于邗上,见余篆石,欲之。余吝不与,乃怏怏而去。焦山突兀南郡江中,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冠古今之杰。余游山时,睇视良久,恨未获其拓本乃怏怏而返。秋初,兰泉过邗访余,余微露其意,遂以家所藏旧拓赠余,爰急作此印谢之,兰泉之喜可知,而余之喜亦可知也。向之徘徊其下摩挲而不得者,今在几案间也;向之心悦而神慕者,今绂若若而绶累累在襟袖间也。云胡不喜?向之互相怏怏,今 俱欣欣,不可没也,故志之石云。乾隆辛丑岁八月,古浣子邓琰并识于广陵之寒香僧舍。
从款文中我们知道此印为“急作此印谢之”,此印虽然为急作,但是确实邓石如所作之上品,且款文记述了一段作者与友交往之故事,遂更具意义。顶款为清代画家毕梦熊自刻其上,使得印款集隶书、篆书、行书于一体,在印款中实属罕见。
印文四字:意与古会。是邓石如在得到毕兰泉所赠华阳真逸正书《瘗鹤铭》家藏旧拓后的感叹。文字排布是很有浙派白文印文字排列特色的排列方式,但又稍有不同,浙派用这种对角二字稍大,另对角二字稍小时,往往稍小二字笔画亦稍少,形成对角的虚实呼应。此印则是只有“古”一字笔画稍少,章法上更加的接近独秀之法,“古”之一字亦是此印的印眼。得古拓本,得以欣赏古人书法,从中得古人书法之意,与自身之书法意会贯通,实乃书者最大之幸事。
篆法上是运用的元朱文的篆法,与其自身的篆书有些许不同,隐去自身篆法中隶意,而以古意为主。印虽边角有所残破,但是其中自然的残破所带来的古意与岁月的沧桑感,为后人残破之法有很大的启迪。以残破破板滞之气,此印初刻之时,应没有如此多的残破。残破之法的运用,可以从这些略带自然残损的大师之印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做到有意为之似自然而成,方是得其精华。印中四字所用的挪让,粘连亦有独到之处。
此朱文印虽非邓石如印风的代表之作,但是无论从印面到款面都有很多可汲取之处,兼之此印的故事由本人在边款中刻出,更有史料意义。
印文: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边款:一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意淑怀,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顷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图之石壁如此云。
从边款中我们可以得知此印文文出宋代大词人、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后赤壁赋》,亦得知了此印的意兴来源,我们在介绍印论的时候,是很关注印人灵感来源的,此印款所记述亦是意兴论的佐证。此处之兰泉居士,是否与“意与古会”中的毕兰泉为一人,当是同一人。亦可见在“意与古会”所记录的那段故事之后,二人结为好友,此印记载是二人友谊的继续。
此印刻于清乾隆癸卯年,公元1783年,而上一方“意与古会”则是刻于清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邓石如生于公元1743年,正是其四十岁前后的两方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不惑之年邓石如的作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比之“意与古会”更加的浑然天成,其篆法、刀法、章法亦是结合的相得益彰,笔意、气韵亦是皆有独到之处。
此印的篆法,比之“意与古会”的圆朱文,是以自身的篆书为基础的,加入了更多的隶意,邓石如的篆书之所以在篆书史上可以与二李并称皆在于此革新之处。所以此印中篆法的隶意亦代表了自身的笔意。用笔之美,肥瘦得体,骨肉相称,富有韧性与力感,具有游丝般的浑圆流畅,枯藤般的凝重坚实,又给人以如“悬针”、如“玉筋”、如“铁柱”的联想。直线砥平绳直,如玉尺之量齐;曲线不求轻快柔弱之态,多呈雄强有力之状,如万钧之弩发,壮士之曲臂,无不显示出惊人的气势。
刀法亦是极具特色的冲切结合的极致运用。章法之上,更是可以作为篆刻章法讲解的最佳范例。疏密有致,是邓石如提出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这一经典理论的具体表现。期间的挪让、拉伸亦是皆可作为范例,特殊的对角留空,虽然未对角但是结合印石之长方之形,亦是不刻板的右列一字大量留白与左列三字大量留白相顾盼呼应。结构之美,线条布陈间距匀落,每一个结体单元组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排列。结构与结构之间,虚实、纵横、曲直、长短有机地合成整体效应,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特别是此印章的对称结构的完美表现,如流字的三点水,分布二边,增添了结构美的强烈色彩。
而此印之所以能成为邓石如篆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更在于其气韵的表达。其中意境之美,此印以“超手常人”的模拟一个宏博的意境,密处似闻“江流有声”,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疏处犹见“断岸千尺”,一望无际。这不禁使人默咏起苏东坡的“赤壁赋”的雄篇,进而有身临“泛于苍茫烟水间”之感,与作者情投意合,陶醉于艺术的共鸣之中。
关于邓石如的朱文印明日继续,先给出朱文印给大家欣赏:
昨日最后未将邓石如为他人所作姓名印给出,非常抱歉,今日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