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渤海小吏
读此书的时候,网易云音乐一直单循着‘闻人听書_’的‘虞兮叹’。之前B站上已多次看过、听过渤海小吏这本书一些篇章的视频,然读完本书文字,仍一腔悲愤不胜感慨。
——————————————以下摘录————————————
他祸乱弥天,但他奠基千年!
秦始皇所提出来的那些治国框架,在西方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出现,西方比我们整整晚了两千多年。
武力的征服仅仅是第一步,而文化认同与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秦始皇坐稳天下的保障!
还是李斯(这个人几乎独挑了统一后有秦一朝的始末), 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以此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
所以,我们常常拿“改弦易辙”来形容改革的风险与困难。改弦,弓有断的危险。易辙,要使出牛马的力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没办法”亲切地称作“没辙”。
统一的度量衡对于国家权力的重大意义,大家可以慢慢体会。笔杆子为帝国指明方向,秤砣子为帝国算明斤两。文字和度量衡, 二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不成。统一度量衡,从金融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第三步。秦始皇的这三步之所以走得这么漂亮,因为其中有一个共通点:化繁为简。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合理的简洁永远是深入人心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个大本事,因为并非一味简洁就一定好, 你需要简洁得合理,简洁得艺术。
现代医学逐渐证实了,很多抑郁症患者是因为对人生缺乏目标才患的病,比如很多成功人士在实现财富等一系列自由后,就患上了抑郁症。
因为当时马镫还没发明出来,马的冲击威力还没有凸显出来。对于游牧民族,其实知道三国时期,中原政权打他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打不起。
倾国之力打匈奴,简直是“大炮打蚊子”。
秦国灭亡的原因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先来说一下表面现象吧,也就是大量农民起义的诱因,“失期当斩”!
秦国的商鞅是一个人性的哲学家,他知道怎样让百姓成为帝国的奴隶而不自知,还特别有奔头。
《红楼梦》中,王熙凤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成为“跨界”的金句,被应用到了很多地方,后来物理学将它科学化了。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过去在关中用得无往不利的《秦律》,一铺开到全国,马上就成了残暴的代名词。
人生中的好多事情都可以运用这个道理:不怕慢,就怕停。
所以,这“三功”需要有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才能看明白它的意义。不过,同样需要极大的智慧,才能理解这“三功”在民间接地气的生活中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也许商鞅在地下狂笑:“看看我利用人性的弱点打造出来的这台国家机器,古往今来谁做到过?这些需要上千年才能办完的‘正确’事情,我用一代人就搞定了!谁有我对国家的贡献大?“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qing姓名;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场欢喜忽悲辛。
将来讲到那段历史时,我们就会发现,好大喜功的皇帝不会简单地重复,却会惊人的相似。
扶苏因此成为秦末的窦娥,冤得天下闻名。
陈胜的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也就是后来将造反叫作”揭竿而起“的原因。
见识这东西,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与融汇贯通后,明白了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换句话说,就是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准确地判断出事情未来的走势。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最顶尖的猛人,是有巨大天赋加成的。书到今生读已迟。人家这辈子投胎时,就是带着剧本来的!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这是曾国藩相人的名言。
陈母就属于虽没文化但有见识的那类人。别当出头鸟,顺着大势走,成功有好处,失败能跳车。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时超脱于一般事物的大智慧,是一种万试万灵的处世客观规律。智慧的话,一句顶千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诅咒时有道理的。
战国的战争中,对于拒不投降的城池,往往是有屠城惯例的。约降自焚,保存自己百姓。这是贵族精神!大运在时,统御万民。国祚尽时,心存百姓!
窝里斗作为农民起义军的保留曲目没有让我们产生太多意外。
此时的项梁已经有了成功者的偏见。。。。“你怎样面对自己做成而别人没做成的事” 《随机漫步的傻瓜》里面有一个非常反常规的核心观点:“你认为自己获得成功时因为自己那些高明的决策,但实际上,往往知识因为随机的幸运。”当一个样本足够巨大时,总会有一部分幸运儿。。。。很多时候,巨大的成功往往和成功者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运气。。。人要在成功面前保持敬畏、保持谦和,很多时候我们成功了,虽然有自己努力的成分在,但我们更要感谢命运。成功越大,运气占的比例越高,自身水平占的比例越低!
项梁在此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不注重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注重一城一池的得失。
章邯打仗就这毛病,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骄你的兵,然后自己背地里磨刀。名将就得这样!章邯的惯用组合拳时:示弱、整军、集中优势兵力、突袭,最好夜战。
历朝历代在王国阶段,几乎军事上都属于荒废的状态,唯一列外的是秦朝和明朝。这两个国家在亡国之时,手中的军队在打仗时依然是胜多败少。
上天派下了这位“杀星”,就是来断秦帝国国祚的!有一种人,像刘秀、曹操、成吉思汗,都属于以一己之力将历史强行改道的。
出奇制胜,这个“奇”,实际上读(ji一声),是预备队的意思。
这是英布奠定江湖地位的一站,也是英布为什么后来会如此受到各方重视的原因。
凯旋为国士,战死为国殇!
上下同欲者,胜!
这一战,项羽宣示了自己的头狼话语权,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领头人。而且,从来没有人册封过的项羽此后有了个不用宣布和广告的封号,谁都知道该咋喊。项王!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敌人啥时犯错,你根本不知道,只能观察、等待,你要做的是自己先别犯错!“成功学”的讲座要少听,多琢磨琢磨“失败学”。科技无论再怎么发展,人性的进化都是很慢的。都说以史为鉴,咋为鉴呢? 骄、奢、淫、逸,贪、妒、怒、傲,每一项都是终生的课程。
大敌当前,应该安抚将士,如果说你想临阵换帅,那就应该手快趁不防行动。领导无论是赏是罚,都比让下属揣测强。因为人在不安之时,往往会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并揣测对手可能要对其不利,而开始不择手段地自保。所以,高手往往在办人之前,总是先稳住他的心,再速下杀手。这一招后来被司马懿老先生使得达到了工业化水准。脸上笑,紧准备,手下快,动作狠,这是一套组合拳,缺一不可。
玩了一辈子人的赵高,此时犯下了一个极其低级又可怕的错误。只能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就像武王伐付时既会有诸神下界,也会有妲己去松纣王的土。老天既然派下了“杀神”下界收你的国祚,自然也要派一个人完成内部拆台。妲己的故事在末代史上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让人唏噓,让人慨叹。小人不知政与兵,妖孽只知奸与佞。要不为啥平时要多积德呢!心系万民,德高自然运厚。都说汉武帝是败家的亘古一人,他怎么没亡国呢? 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说破了大天,还是人家大福大报。从天道来讲,大汉传到他手上时,前面有着六十年的“黄老” 大德。如今你秦朝大厦将倾,妖孽纵横,其实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怎么“尽"的呢?折腾的呗。有句者话可以细细品味下:精三分,傻三分,留下三分给子孙。每个朝代的转折都是从“大能耐梗”开始的。
是裂土封王,还是举族被杀,你认为哪个好呢?
心理学中讲,这是创伤后的过激反应。穷怕了的人在有钱后会报复性地花钱,卑贱惯了的人在得势后会不择手段地贪污与折腾人,这都属于过激性的反应。
风云际会中,搭上一个时代的班车,实际上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高,而头班车的发车截止时间又非常短。
换句话说,赌桌上剩下的,基本上还是秦与六国这帮老玩家。秦还是那个做庄的,但牌桌上原先输光了的赌徒们冷不防地把庄家抢了,重新又坐上了牌桌。
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这种大牌局,低层次的人往往不知道该怎么玩。农民起义大多像烟花一样,就绚烂了那么一下。
刘邦用他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有时候豁出去,是干大事的基本素质。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那些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在最初起步的时候,上天总是在他的周边配备了一套相当牛的班底,文武俱佳。尤其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贫民皇帝,上天对他俩的人才馈赠是在是太让人眼红了。
每个干成大事业的人,往往都有着谜之自信。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自信往往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正向肯定有关。
。。。看一眼,就会说出这么四个字:望之国器。当然,功名看气概。也有一种人长得虽然不是很好,但气场非凡,代表人物是曹操、朱元璋等。这种人往往得到的评价是:乱世英雄。刘邦的面相,大概是这两种人的综合体:既硬件条件过关,又气概非凡。有一种人,是为干大事而生的。他们识大体,知进退,不拘小节,痞气十足。贵人见之不敢怠慢,贱民望之欣喜开怀,勇士识之愿效死力。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在二十年前全世界就知道了,而真正笃行并成功的人却很少。而且,老爷子打算让自己家族的后辈不要再碰股票了,直接买成股指基金(上市股票的一揽子基金,每年上涨稳定但不高),去相信国家的发展,不要再自己搞投资了。这并不是老爷子要把他的绝活带到地下不肯传人。用他的话讲:投资是艺术,不是技术。他认为他的子孙不会达到这个艺术水平,要是能教明白的技术,他是不会这样安排的。
其实,拓展到每行每业都一样,懂技术的人很多,但能够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人很少! 任何事物上升到艺术层面,就总归有无法批量复制的地方。它需要难以捉摸的灵性,它需要天外飞仙的灵感,它需要机缘巧合的好运气。像张良这种千年才出一个的选择题高手,更大的可能是天生奇才。还记得他家的底蕴吗?父祖五世宰相,这要比那本书重要得多!从小熏陶在高层次环境中,洞悉事物发展的深层次规律,这是张子房算无遗策的最关键底蕴!有句话一直很被我们忽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于。
自此刘邦得出了一个结论: 论统军打仗,他这辈子也比不上项羽。这个结论成为他这辈子最有自知之明的认识,自此刘邦见到项羽要么跑,要么找城墙。没有保护措施,你敢面对那个男人?开玩笑!
所以,女孩找对象时千万不要把“这男孩老实”当作衡量要素,有时真的是这小子没能耐,不老实不成! 之前我们说过啥?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爱你看投入。衡量男人是老小子还是大丈夫,这三点很重要,跟老实可没关系!
这很不像刘邦的作风。因为他的做人原则一向是吃小的,哄大的。
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句话不是随口说说的。
物皆恋命,不光上天好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的意义。
人之福,无外乎德之厚;人之祸,不过于欲难填。
诸多所谓明君也是把亲人们杀得干干净净,权力的游戏向来如此,毕竟像善待前朝柴氏子孙的赵匡胤是几千年才出现的少数的一个。
刘邦的地盘其实就是靠郦食其拿嘴一路给啃下来的。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至灞上(今西安东霸桥)。秦王子婴坐着白马拉的丧车,脖子上套着绳索(表示自己是个俘虏).把皇帝用的各种印信全部封存,在轵道(今西安东北)路旁请降。刘邦准其降,秦朝灭亡。自公元前778年至公元前206年,立国573年的秦国,灭亡。秦自孝公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候,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始皇欲传于万世,垂于无穷,未想二世而亡。后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呵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一通心理斗争后,刘邦下了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放弃了好不容易到手的物质享受,离开了咸阳,还军灞上。这是一次被历史忽视的决定。这次决定,是刘邦最终鲤鱼化龙的最关键一步。举个例子吧,泥腿子出身的穷人乍富后,还能做到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并最终打下整个天下的,在这几千年以来的中国古代史中只出现了两个人:亭长刘邦和赤贫无产的朱元璋。反面的例子就太多了,比如两百年后的赤眉军,两千年后的太平天国,中间的这些岁月交替,王朝更迭,都是大量的穷人年富后悲惨结局的警示案例。为什么呢?还是因为阶层思维难以突破。基因的进化是缓慢的。
上千万年都在在意这点事,想一下子跨过去,谈何容易。但是,有的人却能跨过去,他们知道资源往除了满足自身欲塑外。还是有很多伟大的用途的。这需要高层次的眼界!但眼界的提升,往往是需要一代代积累的。每一代人,都是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提升眼界的,然后才明白原来资源除了调配,还可以这样使用。我国历史中有很多几百年的望族,碰到大灾要施粥免租、 修桥补路,这都是祖辈辈一一代代传下来的。 这也是所谓的“精英社会责任”。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积累的。
“西汉功臣多无赖,东汉功臣多近儒”,西汉的时候还不显, 而到了东汉时,由于豪族帮刘秀赢得了天下,豪族集团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开始逐渐地模明白了地方统治的根基。西汉时代,史书中关于豪族的描写往是“横行乡里”“侵通小民”式彩前”“兼并役使”“豪强”“豪好”“豪纵”,这种贬义调史不能书。
但到了东汉时代,由于刘家皇帝将儒家摆得非常崇高,豪族集团尤其是关东的豪族集团在经过长期的太学等儒家教育和熏染后,开始表现出来相当君子的伦理文化和道德水准。
原先在地方上鱼肉乡里、胡作非为的暴发户豪族们开始大批量地蜕变成了崇文守礼,轻财重义,为世人推崇的社会榜样。像“赈赡宗族”“赈济贫乏”“好施周急”“著姓”“豪贤”“名族”“名士”等褒义词也开始在史书中大量出现。
提起你家,人们乖乖躺那不动,和提起你家,拿起刀跟你拼了,那对于日常治理来讲完全就是两个成本。因此,“仁、义、礼、智、信”的“富而好礼”开始越来越多地指导各地豪族去进行自我发展。总体而言,你会发现,基因层面的快乐是低级的,原来帮助人不仅心灵上会得到巨大的满足,对于家族长远来讲也是意义非凡。但这仍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人,哪怕有家族底蕴和高人领路,终其一生仍然走不出基因层面的“低级”快乐。
第一件事就是刘邦抵制诱惑,还军灞上。这笔墨难描的克制极其艰难!
掌握了治粟内史的资料,全国的户籍、土地、税收、财政收支,你就全部了解了。掌握了廷尉,国家的司法审判与制度纲领,你迅速就能上马。掌握了太仆,国家马政与全国的物流,你就全都知道了。掌握了少府,全国的山海池泽等自然资源,你就全部掌控了。上述这些职位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使国家齿轮运转,在于有据可查的档案、图籍。看看秦国给刘邦做的这件大大的嫁衣裳吧。
所有人冲进咸阳后。只有萧何一个识货的知道这东西的存在,知道这东西在哪儿,第一时间抢出了今后与项羽决战天不时最宝费的“宏观武器“。这套国家级别的统治档案后来帮助刘邦弥平工与项羽之间巨大的军事实力与指挥水准的差距。刘邦后来也因此将开国首功给了萧何。实至名归!
于是,项羽、英布等人商议后达成共识,在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在新安(渑池东),三十多万全副武装的诸侯军杀掉了二十万手无寸铁的秦军。对手投降前,是有着成规模建制的杀伤力的。所以,在讲好条件投降后,生命就应该得到保障。军队的投降如同最厚重的契约,应该遵守契约精神。杀降不祥,项羽自白起后,再次用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印证了这条铁律。
战争时无法控制生死,但投降后却不应该得到这样生离死别的对待。战死沙场叫为国捐躯,投降后被杀叫蓄意谋杀。
“士”岁月赋予刘邦的另一项财富,则是让他明白了怎样让别人为自己卖命。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那项关键理念:记住别人的功劳!赏赐别人的功劳!
其实大道至简,大言不繁。马云说过一句话:员工为啥辞职,钱给少了,心委屈了。
人生的每个阶段,只要你用心,永远都有意义!刘邦之所以成功,和当年那段浪迹天涯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皇帝,但他仔细地观察了“大哥们”是咋对待门客的,见识了门客们为啥会为“知已者”去死。这让他洞悉 了关系中最关键的两个字:利益!
项羽在项伯吹风后,又看到刘邦表现得这么无辜,阅历浅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项羽身上有很多毛病,比如说小家子气,封赏的大印在自己手中把角都快磨平了,就是舍不得给别人;比如说比较暴躁,容易冲动,一言不合就杀过去了。不过,项羽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优柔寡断。杀宋义时,他一天也没多等,宋义回营就把他杀了;破釜沉舟时,他一点没犹豫,五万人一脑袋就扎进去了;杀二十万秦军降卒时,十几路诸侯没说开个讨论会,他说杀就杀了;准备干掉刘邦,第二天早上马上就要动手。项羽天生有种极其干脆的果决行动力!他之所以不杀刘邦,原因其实在于两点:第一,他压根儿就看不上刘邦。第二,他根本儿就没打算占领天下,至少没打算在这个岁数就马上占领。所以,范增所说已经五十好几岁、黄土埋到脖子的刘邦要与他争夺天下,根本就没能戳到他的痛点。
任何时候都千万别耍心眼儿,人这辈子处关系最好的通行证是“诚”字。
所有让项羽取得巨大成功的这些优点,刘邦全都没有。此时的项羽,刚刚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丰功伟绩,站在整个时代的众人之巅,让他认为刘邦很可怕?他觉得你是在开玩笑。刘邦的人生升级全是内在的,范增看到了。范增看到他懂得克制自己,襟抱不小,这是大患。但项羽看不到!二十五六的岁数是体会不到什么是“内功"的!第二,范增对项羽说的夺天下这个政治宏图,在当时的人看来,其实是没有人相信会成功的。我们说过,秦的这种统一“全世界" 的大一统体系, 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人们从来没见过,也从不相信这样的体系会取得成功。原因就是一个:太大了,你怎么管嘛!恰巧秦朝又用它的短命为这种政治体制做了一个错误示范。
要不怎么说:一个水平,一个想法。曹无伤知道项羽恶心什么,因为他俩在本质上是在一个水平线的。而范增、张良,他们则是另一个水平线的。同样,此时经过蜕变后的刘邦,和项羽已经分化成了两个级别的物种。一个是已经抵制住了极大诱惑,气量与胸襟还有目标都变得更加远大,并经历过生死的人。刘邦升级了。另一个勇猛千古无二的“霸王”,还太年轻。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开始慢慢地出现了变化。
项羽的所有分封都导致了一个后果。之前没地盘的人,在有了地盘后,对他不再期待,不再敬畏。之前的既得利益者,由于项羽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怀恨在心。可以说,项羽这次自大的分封,相当于在中原大地上埋了很多个定时炸弹,一触即发!项羽很快就迎来了无穷无尽的反噬。不过,他的这堆顶层设计中,还是有一个东西意外地成为恒久远、永流传的经典。他封的这堆王中,有一个封号成为个民族的名字。相信只要地球在一天, 这个民族就会永远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将它的光芒普照四方!
所谓领导力,含义就是两个:第一、别人认为你糊弄不过去。第二,你说话别人愿意听。
刘邦之所以混到了现在,最主要是靠三个人:郦食其、张良、萧何。郦食其是口才担当,在刘邦腾飞的第一步送出 了陈留大粮仓的内幕消息,并一路用嘴皮子帮他啃开了一座一座城门。张良是见识担当,在刘邦一系列的人生抉择中,帮他一次次地选对。萧何则是后勤担当,帮助他一路捋顺部队的人吃马喂,税收保障。他自己,则是武力担当,看起来比较好笑,但还是那句话,对手级别太高把他掩盖了。刘邦平时还是能将就用的,项羽被收走后,所有的内乱外患都是刘邦撸袖子亲自平定的。郦食其的嘴,张良的见识,萧何的组织能力,成就了刘邦。缺了谁,都不成。
他和刘邦在某种程度上极像,都是脸皮厚的人。但他和刘邦不同的是,在他的内心,有一条中心思想贯穿了他的一“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这个时代作为“土”的核心思想。同样是走四方,刘邦的外在包装是个“士”,但人家内在修的却是如何养“士”的“公子”课程。刘邦这 辈子琢磨的都是怎么样让别人为自己死。韩信自始至终则都是拿“士”来要求自己。三岁定八十,你的内在价值思想,永远是决定你一生命运与选择的最关键依据!这成为后来在两个关键追求者中做抉择时,韩信的选择依据。
历史最终会给项羽和韩信巅峰对决的机会。按理说,两个在各自领域登峰造极的男人是在伯仲之间的,毕竟殊途同归后到达巅峰都是一般风景!
还是那句话,哪怕跨领域,顶尖高手的道路往往是殊途同归的! 只有顶级的万里之才,才能读得懂顶级的百万之将! 之所以萧何能读懂,项羽却不能,是因为他俩虽然都是顶级大才,但成功的途径却是不同的。项羽靠天赋,萧何与韩信则更注重“操作系统”。韩信的“兵仙”之名最响亮,实际上他被忽略的才干还有很多。他有治军纲领,有整编手段,有指挥系统。将百个县的税收,粮饷、兵源,武装成数十万人的力量,和带领这数十万人的力量打出一百万人作战的效果。这两个枝能其实是共通的。都是将错综复杂的大繁问题梳理成一提一大串的大简问题。。。他们都不会被“大有大的难”所难倒!
最牛的自知之明,就是因地制宜的“拿来主义”!
但刘邦在赌,并不是赌韩信的才干,而是赌萧何的眼光。说到底,他信的还是萧何这个人。他对萧何的评语是那样的雷霆万钧。“国士无双!”
“项羽一声怒喝,上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既将。这只算匹夫之勇。(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 )
核心观点是: 现在,马上就应该打回去!因为现在你在关中的影响力还在,而那三个秦降将的民心却不稳! 这篇“汉中对”,可以说是刘邦版的“隆中对”。后面的“隆中对”,是告诉刘备哪里不能去,会碰钉子。韩信的“汉中对”,是告诉刘邦,他自己就是颗大钉子。。。刘邦听了这番思路清晰、论据明了的战略指导后大喜,张良走后,再没人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这次战略谋划,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就是脍炙人口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意是“虚张声势,出其不意”。
韩信当初定的“三秦”的总思路其实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他非常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既然有优势,就要最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优势!
只能说大运在时,万事俱备,武都大地霞要是在这年发生了, 韩信能否那么快速地拿下汉中,还真不一定。当大运不再,哪怕再遇到一个“国士无双”依然无法道天改命。关于韩信的所有成语,其实没有一个说到点上。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一个。明修”和“暗度”的意义都不大,因为面对的同样是老狐狸。韩信出汉中最有价值的是,“出汉时限论”和“申军备战制”以及“四面出击法”。可以说,做出马上要打出汉中的决定时,韩信就赢了一半了。下令军改,全军整军备战,士气一上来这仗就赢八成了。“四面出击”的思路,将成功率再提了一成!
占有巨大优势的刘邦只要一看到项羽,用后世比较客气的话讲就是:十站,九不胜。
拿破仑说过:“胜利的时刻往往潜伏着最大的危险。”成功有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当有人想要挑战你的权力时,你的敌意会加深,态度会更加激动,结果往往就是不知进退。有一句干古流传的概念: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这句话虽短,但需要每个国家的政治家都牢牢记在心里。如果有别的办法实现政治意图,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项。
经济学中有个笑话,叫作“破窗理论”。一个人拿石头把人家的玻璃砸了,然后说咱再买块新的,促进了消费,GDP 就上涨了,经济就循环了,还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
不知道在何时打住的人,是无法走到最后的!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缺乏大局观! 人生很长,没有战略方针,没有自制力的人,往往是到达不了巅峰的。百战百胜的最后,就是数胜而亡!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省下来的成本,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帮助。
要做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孙子兵法》流传到今天,被评入了各种版本的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十本书之列。它之所以流传千年,在于它的核心观点是通用的,是经过大量的事实验。证的。全书就在说一句话:实力就是硬道理!《孙子兵法》中推崇的是: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每场仗之前,要不停地计算,从成本到细节,打一遍算盘后,看看赢的概率有多大。用一系列的小优势积攒成大优势,来碾压对手;最好在百分之百有把握胜利时,再动手;动手的时候,最好不战而屈人之兵。人类历史上,在成干上万场战争中,绝大多数都是综合实力更强的那一方获得胜利。看《孙子兵法》,最终悟明白一个道理就可以了。别琢磨细枝末节的各种战术。定好人生的大战略,做好自己的基本功,然后踏踏实实地践行。人生是长跑,时间会帮我们筛掉绝大多数竞争者,复利会帮我们达到人生的巅峰。但是,一说但是,就该转折了。有时候,极少数的“天选之子”是可以强行道天改命的。
项羽瞄准了这一点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冲进了汉军阵营后,咬定刘邦的中军追着猛打。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自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在项羽的三万铁骑的猛冲下,汉军全面溃败,乱作一团。最厉害的武器,往往是自相践踏。
刘邦能够成大事,在于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有点,就是拿定主意以后马上行动。
英布之前作为项羽手下的首席先锋官,非常了解项羽的性格,项羽疑心重、易怒。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厉害的人都是调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调动的!
实际上,在绝境下,人被吓跑的可能性会更大。“背水一战”从此成为千百年来的一个谣言。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不可不察也。
兵法上说: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第一是骄陈馀的兵。第二是给后来出去参战的主力退回来时设道缓冲。全军要是突然看见大河没有路了,后面又是大军压境,着急忙慌地只能往河里跳了。刘邦在彭城可谓人人印象深刻。人在绝境下,爆发能量的必要条件是:你要让他有时间思考自己的处境!人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第一选择永远是逃跑! 人在慌慌张张的情况下,永远是失败率和死亡率最高的!
只有他自己慌了、散了、拢不住了,你才好开展大追杀。
因为他在背水列阵之外,还布置了其他的胜手,并且环环相扣。
自从写了中国封建脉络百战系列后,我发现这是个将包助的认知情内不新打破的过程。因为大量的中料与印象,都是有问题、存在职低的。越久远的历史越难写,因为史料不全,而且真实性往往存疑,矛盾之处甚多,这就让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变得格外困难。
不仅兵源的问题韩信不在乎,他对天时、地利的劣势,也能够完美地逾越。
韩信没有后来朱元璋恢复汉人江山的民愿基础。
甭管有没有山珍海味,挎着篮子菜市场转一圈,就能给你办出满汉全席。。。这都是不符合我们的正常认知的。
古往今来,很多破戒犯斋者的自我安慰是济公的那句名言:“酒肉容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人家还有下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连起来,才是原来真实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与面孔,每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存在。要设身处地地思考他当时做出决策时的具体情况。这是我们读历史后都会有的一个感悟。
看成功的案例,一定要还原,全维度地看,否则很容易被带进沟里。像“背水一战”,前面我们分析了七个关键点,差了哪一个都不行。应用在生活中就是,哪怕要拼了命地逼自己一把,也要在外缘中寻找各种可能性。。。必须像韩信一样,将所有的准备都做足,将所有环节都设计好,才有可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甭管多贵的表,哪怕中间一个小内轮坏了, 这个表就得经摆。环节越多,执行起来出纰漏的可能性就越大!。。。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才驱使他去一次次地铤而走险,哪怕他计算万全,那也叫铤而走险!
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就可以了。将侥幸的概念从脑子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概率。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概率越大,越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长江的源头是潺潺小溪,但并不耽误它最终奔腾向海。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赛道的深度和广度!
李左车推辞道:“臣下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人,不可图存,如今我一个败军之将,哪里配商谈大事。”。。。。。李左车听到了韩信如此抬举自己,说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然后将自己比作愚者,说明自己献策仅仅是瞎描撞上了死耗子。在如此谦虚的还礼后,他向韩信说出了对于远征燕、齐的想法。
善用兵者,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
凡动作,必有成本!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罗伯特”格林的《权力的48条法则》里有一个观点:永远不要太相信朋友,要学会如何利用敌人。。。朋友往往会期望从你这儿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还会因为嫉妒而内心愤愤不平。相反,敌人却对你并不存在任何奢望,一切都无所谓,但当他从你这儿得到一点点恩惠时,他就会感激涕零。。。。无论何时,都要首选化敌为友。。。。《权力的48条法则》中说到“化敌为友”这个权力要点时,浓缩在人性中的是:要利用人们憎恨失去的心理弱点。
人们的心理预期,永远是希望从朋友那里得到,害怕在敌人那里失去。。。我们应该在刚刚开始和人交往的时候慢热一点。因为交朋友这件事是需要时间考验的。。。甚至在刚刚开始交往时,冷一点更好。 因为这样,后面的热烈才会起到作用,才会让人感到如春天般的温暖。如果你一上来就热烈如骄阳,基本上是交不到太持久的好朋友的。
先辱后赏、先抑后扬,刘邦对人的手腕与项羽对比,强了好几个档次。这就像他和项羽在军事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一样。
被围困在荥ying阳的刘邦越来越郁闷,城外面是他这辈子都打不过的项羽,他是在是想不出办法怎么搞定外面这个无敌的“大魔王”。
另一个人,可以说是后排情报优要机构的祖宗,他第一次完美地定义了情报工作这条看不见的战线的工作方式,以及产生的巨大成果。
他和韩信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最少的投人产生了最大的战果。这个人叫陈平。时任汉军的护军中尉,重点负责情报工作。。。他就像水一样,无孔不人,遇阻不止。
《孙子兵法》中,对于用间谍这件事,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住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在战争中,凡是能直接用钱解决的,都是代价最低的。间谍工作看起来花钱非常多,但它的投入产出比,永远是最高的。。。。在《华移请遇(补于天法)》一中,作者将这种不会算账的思维概括成了四个人性之难:
第一,大钱花习惯了,不知不觉;小钱都是预算外的,所以刺眼,容易心疼
第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总认为凭什么? 你值这个价吗? 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让别人占便宜了。
第三,我怎么知道这钱给他会起作用呢? 万一这钱白给了呢?
第四,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见兔子坚决不撒鹰!
这四种心理坑了古往今来的很多大人物,因为上述思想对于“大男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成本陷阱, 作为“大男人”,你的事业、你的价值,是最高的。所以,给别人钱个是给对方定价,而是给自己定价。
遇到这种事就不能用成本思维考虑了,因为你的事业更值钱! 你要做的就是用高溢价,迅速让所有人死心塌地地襄助你做好这份值钱的事业!。。。有些钱,必须让别人挣。实际上,有时候花钱办事的目的并非干成件事。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并排除了一些不确定性。它的概率从来就不是百分之百! 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实际上是非常没出息的想法。因为这意味着你输不起。很多时候,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办法! 你的能力只能帮助你提高成功的概率,但你永远无法消灭失败。所以,该出手时,一 定要出手。我们反复说过,人生就是场概率论的游戏,让自己获胜的概率越来越高,然后果断出手,胜不骄,败不馁。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刘邦在初进咸阳时,顶住诱惑的自我蜕变。如果他没有完成蜕变,作为一个底层人物,这种漂亮事是干不出来的。所以,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心胸的成功打通、眼界的彻底打开,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这些能帮你做抉择。
项羽更不是傻子,傻子是无法纵横华夏、从无败绩的。只能说明,《史记》再次失真。或者说,这仅是个极小的小事,真正的离间之计并没有被记录。后面我们还会多次说到陈平。但他所有能摆上台面的工作要么逻辑不通,要么浅白无比。这也可以理解,毕竞情报工作永远是不可能摆在台面上的。在当时,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陈平的大量工作,我们今天只能靠推测。。。陈平的大量黄金,应该是花子啊了项氏家族与外姓将领两大阵营的摩擦之中。
但实际上,就是极其下作的“性掩护”。。刘邦以损失了一名心腹和两千名妇女的代价,逃出生天。
他的成功确实实至名归。
因为他这个人永远对事不对人。
郦食其在献计分封六国时差点害惨他后,只在看到他时大骂了一句,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惩罚与迁怒。因为他知道郦食其之前提过很多正确的意见,谁还没个出错的时候。
张良也不是万试万灵,当年在汉中,他的建议可是在汉中好好打地基,将来再盖大高楼。
任何事情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该怎么用,他还是会怎么用;说的有道理,他还是会听;错了,他再迅速改正。
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楚汉争霸阶段,其实拼到最后就是刘邦靠着他的对事不对人,拼赢了各方面天资都远超于他的却对人不对事的项羽。
其实不用郦食其提醒,田家也很清楚了。如今楚汉相争的大局已经日趋明朗,延续了两年多的楚汉相持的局面,在韩信的异军突起、彭越的背后骚扰、刘邦的正面死扛下,局势已经出现了向汉的有利转变。
这位秦末“第一外交家”,倒在了即将胜利撞线的终点前,而且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不过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害他的这位韩信最终也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且是当年月下和他海誓山盟的那个男人一萧何手中。
但我们也看到了项羽这几年的东奔西跑,看到了他的疲于奔命,看到了他被刘邦和彭越的各种调动,他始终陷在自己情绪的波动当中。他最恨的两个人,一个是刘邦,另一个是彭越,这两个人往往是谁闹得欢,他就去灭谁。但他从来没有制定过个 正确的战略方针, 谁专门对付刘邦,谁专门对付彭越。
龙且的动机和韩信坑郦食其一样,都是军功冲动把欲望给催起来的。
刘邦每次夺韩信的权,韩信都是啥动作没有,领导说啥是啥。那是因为韩信对于刘邦的很多突然的决策没有做过预案。没有事先精密地计算和演练,就谈不上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
“足下没被刘邦干掉,完全是因为项王的牵制。如今楚汉相争,决定天下的筹码,在足下的手中。如果项王灭亡,下一个就轮到了足下,您与项王有旧日恩情,为何不能三分天下而称王自主呢?如果足下放弃眼下的机会,一心投汉而攻楚,恐怕不是智者的作为啊!”
文种在帮勾践称霸后,死于非命,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敌国破,谋臣亡’,况且现在大王已经功高震主!大王灭魏、破代、略赵、服燕、平齐,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啊!功劳天下第一,武略世间无二,人间已经无人可比了。“如今的足下,头顶震主之威,手握不赏之功,无论归楚归汉,都已经得不到信任了,眼下还有您愿意屈居而别人却不害怕的地方吗?” 蒯通这番话的水平可比武涉高多了,不仅有局势上的权衡,更有人性上的推测。最主要的是,他说出了最关键的一点:韩信现在的功劳已经大到了无官可赏、无人可制的程度了!
韩信选择了陷人沉思。但韩信还算幸运的,最起码有人掰开揉碎地给他讲过这个道理。一千年后, 有一位父亲却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身边也没有人敢跟他说,或者说他想明白了,但左右为难。这位父亲,叫李渊。几天后,韩信依然没有回音,蒯通再次做了一把尝试。大体的意思是,行事果断是智慧的体现,犹豫不决是成事的障碍,计较毫厘小事,无视天下大局,已经认识清楚却不敢决断,更是成事的祸害。“成功难而失败易,时机难得而失去容易,足下三思。” 蒯通对韩信说的这些话很有必要多琢磨一下,因为极其精彩!
他的梦想是“成不世之功,留万世之名”。。一个“士”终其一生所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你懂我、用我,我最终也值得你拥有。。。此时此刻,他和项羽一样,选择了对人不对事!
神秘且不可思议。
刘邦想了想,马上同意了。这次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无论如何遮掩,总是会被拨清历史障眼法的后人们不屑与嘲笑。
天道好轮回。
四百年后,有一个人以此次汉王挥鞭赶项羽为重要论据,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讽刺性时政论文。
这篇论文以极高超的笔法和论证,从信心跟内部着手,彻底瓦解了一个政权。
这种文学作品对于一个政权精神上的攻坚瓦解,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比较巧的是,这个政权是老刘家最后可怜的希望。这个人叫谯周,写的文章叫《仇国论》
这篇文章是后来邓艾能够率领一万多叫花子, 完成史上最神奇入川灭蜀的最关键原因。
历史是极具对称之美的,太美了!
这些年,自打起兵以来,只要项王在,军魂就在!只要项王指挥,就无往不利!只要项王追击,就无坚不摧!这种自豪感,驱使着楚军冲破了一个个险阻,完成了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
这场巍峰对央说明韩信拿到了楚汉第一名将的交椅了吗?
不见得。之前我们说过,项羽和韩信在军事指挥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项羽像洪七公,将外门功夫练到了极致,一套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战场征战,向来是高山落大石,秋风扫落叶,大军所到之处,劈山裂石。而韩信,则更像将虚虚实实的奇门遁甲发挥到了极致的黄老邪,永远有无数的套路,无数的障眼法,让你猜不到轻重深浅。这俩人,如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胜谁负,真的难讲。
高手对决,往往差距都在毫厘之间。
如果说项羽再次以少胜多,冲垮了韩信的大规模军队,楚汉“一哥”就是项羽。如果说韩信在同等规模下平了项羽,“兵仙”就得踩在“霸王”身上。
但现在,韩信带着联军来了。我们只能说,在“彭城大屠杀”之初,就已经写下了这最后的结局。
秦末楚汉整场大剧,主线就是项羽百战百胜后的力竭而亡。
楚国项羽为我们做出了生动的展示:没错,你在赢,你也永远再赢。但你每一次的胜利, 都在将本该引爆的隐患推迟了。
隐患只会推迟,却无法自我消除。
西楚在项羽的带领下,逮谁打谁。没有打不死的!但总归会有你筋疲力尽的那一天!
这回在汉军面前,项羽输掉了这场巅峰之战,并失去了他最后的筹码。迎接他的,将是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壮烈的英雄谢幕仪式。
胜利,会一直让你顺利下去,会自动抹平很多隐患。但当有一天, 你无法再取得胜利时,这些隐患就露出了獠牙,向你疯狂地展开“反噬”。缺医少药、粮食耗尽、大军尽丧的楚军,眼下又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灵魂打击。
诸侯联军唱起了楚歌。四面楚歌!
困守的楚军都已经明白了一个现实,楚国恐怕已经被全部占领,否则哪里来的这么多楚人。心情沉重的项羽在这四面的楚歌中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分奈若何!”
英雄气概力能拔山,怎奈时运不济,我的宝马与虞姬,你们该将何去何呢?
虞姬凄然起舞:“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唱罢,美人自刎。
在一座无名小山上,项羽望着后面追来的滚滚烟尘,自知难以逃脱,于是集结了二十八名战将,发出了最后的作战动员。“起兵来,至今已经八年,大小七十余战,当者破,击者服,未曾一败,霸有天下。眼下穷困至此,乃天要亡我,非我征战的过错啊!主额“今天我决意死战于此,绝不生还,愿与诸君痛痛快快地打这最后一战,一战破围, 二战斩将,三战夺旗,愿与诸君连胜三战,让大家知道,此乃上天亡我,非战之罪!”
这个以一已之力摧毁强秦国样的男人一真的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如今窘迫到率领二十八人作战,仍如千军万马一般。
项羽来到了他最后的归宿之地一乌江。
也许是看到了项羽最后依然如此英勇无敌,老天准备给他一次机会。乌江亭长已经整船靠岸,等待多时。乌江亭长对项利说:度过长江就是江东之地,江东虽然不大,但仍然是地方千里,居民数十万,足以隅称王。 大王速渡江,此时乌江,仅有此船,汉军追至,也无法渡过大江。”
高傲一生的项羽望着滚滚江水,死志已萌。
当初他功成名就,要荣归故里,今日败涂地, 自然无颜渡江。项羽道:“天要亡我,何必渡江!
“当年八千江东子弟陪我渡江,如今无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不弃,又有何面目面对江东父老?(此处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龙文章回头对着南天门一千战死的英灵说:走啊,我带你们回家。英雄气概!荡气回肠!)
“我知你是厚道长者,我这匹乌骓马,五岁正当年。我骑此马,天下无敌,一日千里,不忍它死于阵中,赠予给你。(后投江殉主)"
项羽谢绝渡江后,令部下将战马放生,二十五人背靠乌江列阵,以必死之心,静候最终一战。
汉军至,血战乌江岸。
项羽杀数百人,群雄无计可施。血战中的项羽看到一-位汉军, 喊道:“来者可是吕马童?”
吕马童不敢直视项羽。
项羽喊道:“我这颗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成全给你吧!”说罢,项羽拔剑自刎。
传奇的“西楚霸王”,谁也杀不死的万人之敌,终结在了自己手中。英雄谢幕,三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