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和大家分享两个古之圣贤教子的故事。
1.诸葛亮做《诫子书》示儿
《诫子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自我修养、自我管理的认识,他将这些心得体会内容记录下来,做了这篇流芳百世的佳作。
做这部著作的时候,孔明先生带领十万大军再次北伐,也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这时他顶着全国的压力。但由于长途征战,操劳国事,他身体不佳,重病缠身,这个时候,孔明先生拿起笔,为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就是这部《诫子书》。
这篇文章中,孔明先生多次提到了一个静字,他对孩子讲到,君子的行为是用宁静来提高的修为,用节约来培养的品德,要保持淡泊才能锁定清晰的志向,保持宁静才能追求远大的目标。一个人要靠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长,而学习的进步又要来自于专心致志。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能守得住静,才会管理好自己,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人都会在家或办公室悬挂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标语提醒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刚拿起书本读了几页书,突然想起手机上有个消息没有回,又拿起手机刚回复完消息就看到朋友圈有个有趣的视频,这一刷就停不下来,再回想起看书的时候,天色已晚,这一下子就该休息了呀。
这样的过程,常常影响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一件没做完,要读的书一本也读不下去。其实,影响我们的因素很多都是自身的心不静。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会受到疲惫和不安的折磨。
所以,当我们及时提醒孩子,追求内心平静的时候,你会聆听到枝头鸟儿的欢畅,倾听到小溪边蟋蟀的歌声,凝听到微风吹拂脸颊时的低语。
这一切,就是你丰富生活的富足和美好。
2.曾国藩用“八本、三致祥”教子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耐人寻味,他讲了一套修身治国的基本方法,叫做“八本、三致祥”。
具体内容是这样,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本排列出来,意思就是读书应该是把典籍上的文字讲通透;写作诗文也应该讲究平仄相对;孝敬父母就应该让他们感到高兴和开心;修养心性就应该不生气不动怒;待人接物上要以言而有信为本,做人应该信守承诺;治家要以早起为好;当官就要以为民为主,不可贪财不公;带兵打仗的时候要注意搞好群众关系,以不扰民为主。
这八本是做人、为学、做事的基础,既要生爱人之心,又要有持家之本,可谓是字字珠玑,苦口婆心。
除了八本以外,曾国藩又提了“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致是导致的致,祥是吉祥的祥。
这段话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简单说就是靠着孝、勤和恕这几个方法,可以带来吉祥如意、带来好运。
我们身边总有人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别人为啥可以挣的钱比我多?别人为啥生活的比我如意许多?别人怎么总是事事顺利?别人为什么都能家庭和睦?
其实,人的一生就那么多时光,想要的那么多,最后徒增了许多的烦恼。
还记得马斯洛需求层级吗?他把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
和自我实现五类。
所以,我们在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些因素,在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时候,我们自我就会上升各种需求,但是这个过程怎么去提升呢?
那真的应该好好告诉孩子,看一下曾国藩的这“三致祥”。为人子孝敬父母获得的了爱和归属感,自我管理上勤劳肯干会会带来归属感,而人际关系上,一个宽恕带来尊重和理解,这样下去,何愁真正的自我不实现呢?
今天是父亲节,祝所有的爸爸们节日快乐,也希望自己的内容对大家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所启发。
我是大晶子,专注于自我提升和写作分享,对于今天的分享你怎么看,留言区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