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把标题写成《有一种费神费时名叫室友》,但是想想觉得不对,这样就是一棒子打死了,于是写了自我消耗这个词,用来表达那些跟自己过不去的状态。
我们的社交网络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产物,就是吐槽,规模从小到大,从个人开小号吐槽,到论坛发帖,再到现在流行的微博投稿。
这之中,吐槽室友的帖子特别多。
室友是个很特别的产物,投稿人一般都是学生时代,或者工作初期,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就是:没有钱,但是事情多,还想的多。
投稿人大多时候,的确每天都在面对一些极品室友,然后在无语凝噎中度过,转而寻求社交网络的帮助,找个地方宣泄一下心情,然后还可以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
投稿人大多数是处于敏感时期的,因为不敏感根本不会观察到这些,也不会去投稿。
这种敏感,要么就是物质匮乏,比如:生活上有很多稀缺的东西,对于很多小的事务十分在意。
具体表现在:只要同处一室的人坐点什么,就会关注,然后遇到不顺心小事,就会难过很久,自己和自己生气半天。
要么,就是精神的缺乏,比如:没有什么精神寄托,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生活,也不经常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寄居在寝室,看谁谁不顺眼。
我们特色的寝室文化,和海外不同,人家可以一人一间,或者最多两人一间,但是我们常常出现八人一间,挤在一个二十平米的房间,那是把当代独生子女的个性,放在上世纪的大环境的做法,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所有,由此滋生的不必要矛盾也少不了。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所谓距离产生美,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子女都有为小事情纠结的情况,更不要说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群陌生年轻人,年轻没有经验,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一切的问题,挤在二十平方之中,就变成了我们经常在网上看见的吐槽,比如给室友床上放针;更严重的,还有下毒等等。 但是从大体来看,极其恶毒的人终究是少数,一些吐槽中室友,极品程度远远不至于让人纠结那么久。很多投稿人,大多数是由于自我匮乏,精神匮乏加上物质匮乏,人就会变得十分敏感,这就是一种自我消耗的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是很可怕的,二十岁左右,是特别珍贵的年纪,这个时期,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负担,大学校园中有充分的机会,给学生去探索和尝试。二十多岁也是人智力和体力的巅峰,做事情的效率非常之高,不知疲倦。
但是自我消耗阻碍了这一切可能性的发展。
自我消耗,体现在:纠结于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有涉及,比如上文讲到的关于室友的话题,生活上的胡思乱想,被消费主义洗脑,沉迷享乐主义……这些事情,占据人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忘记了个人的初心,可以说是降低效率的利器了。
防止自我消耗,丰富个人精神文化,比如学习,阅读,外出,参加各类活动,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经验,这一切都好过自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