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了学习中国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对孔夫子的敬仰之情不断攀升,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自己原本浅薄的理解不是浅显,而是过于片面和狭隘。
就拿“中庸之道”来讲,日常生活中,中庸指导常常被引用,可人一般的理解为折中主义、没有原则。你是否也是这样的理解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它与《道德经》提倡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依照规律规则行事从而达到有为,是创建规律和规则,让事情按照其运行,最终便可达到有为。
同样,中庸是指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达到极致平衡的一种状态。《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正道”,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一种真理,是规律,是事物存在的依据。
中庸之道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就是“度”的把握,好比天平,你需要不断地调整让其两边保持大致的平衡,用数学的概念就是达到“临界点”。这个“度”用孔子的智慧来讲,就是“时”的智慧,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环境又是不相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需要去不断地践行和调整的。
比如,管理学中, 管理规则和管理制度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具体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又需要因地制宜,比如研发部,因为项目研发阶段内的不确定性需要对项目的管理中出现的状况进行灵活处理,才能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而质量检验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规则和制度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又比如,睡眠时间,每个人世间长短不一,恰当即可,恰当的意思就是保证你白天精力充沛,可以高效的完成工作,你可能是6个小时,也可能是7小时。如果过多也是不合适,比如你的适度是6小时,你睡8小时,你不但精力不好,还会状态不佳。每个人的最佳值需要不断地去测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个值也是变化的,最佳方式是把握原则,就是用你的感知,你的身体的反馈信息来评判。
中庸是一种智慧,中庸是一种人生态度,中庸同样是一种指导方针,不要不断地事上练,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