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目前我是第一次布置这类长周期作业,我的实施方法:
①课堂中学习二单元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说明养蚕实践活动(鼓励参与,不要求必须。参与据实践情况加分,不参与不扣分)。
②班级群发送相关文案以及养蚕资料卡和《蚕宝宝观察计划》表,目的是让家长知晓,争取获得家长支持,为孩子打印表格供观察记录使用。
③二单元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时记录了当时举手表示要养蚕的学生,后续课堂中课前提问调查有多少人在坚持记录。
二、问题:
①此次作业设计不成熟,作业回收时间、形式为定性,很模糊,容易让学生觉得可有可无。
②作业分类层次没有体现,预想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少,没有明确评价标准以及奖励机制。
③对学生实际养蚕情况模糊不明。
三、改进想法:
①养蚕长周期作业,可以分三个层次:
1.没有实际养蚕:
可通过查阅资料、搜索网络资源等方式了解养蚕实际过程和所见所闻,按照蚕每个阶段,以图文并茂方式打印出来。
比如刚孵化出来的蚁蚕阶段,把蚕卵孵化条件、蚁蚕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蚁蚕图片等汇总整理打印出来。
2.实际养蚕A:
填写《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表+拍照或视频
3.实际养蚕B:
拍照打印,直接在照片上批注信息(日期、养蚕天数、蚕的体长、吃食情况等等)
②每一种作业层次都做个模板出来,给学生明确示范。
③每次课前提供分享平台,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养蚕经历,激发学生养蚕兴趣,保持热情。
④适当奖励分享的学生。
ps:虽然我内心还是不太接受这种情况:老师为了促进孩子学习可能会高频率给孩子发糖果、学具等奖品,比如完成一次什么任务、作业,就发一次奖励。我不太确定是否是自己观念不够新潮流,但却很喜欢我们自己读书时代的感觉,一学期下来顶多就是奖状这类领到手里的实质性东西,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奖状,但如果拿到了会很开心,觉得是对自己的一次认可。但目前有些小孩子让我觉得他去讲台上跟老师互动的目的是摆在讲台上的什么什么奖励,一听说做完A就有b奖励,轰隆隆排队,一看b没有了,唉还是下去吧~
也许是缺乏足够经验,内心仍倔强的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怎么变成老师哄着、捧着孩子学习,有时候甚至会疑惑获得奖品奖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吗?体会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喜悦吗?感受到了成长收获的踏实安心吗?还是只是这次领到奖品的快乐和骄傲?~~
也在犹豫该不该写这些,毕竟想法是片面的且在波动的,至少今天的我有这样的疑惑感受。
对此老师们是怎么看待的呢?期待交流,谢谢同仁们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