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合欢树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合欢树不仅跟母亲有联系,还跟作者有共同点。这棵合欢树的命运跟作者的命运何其相似!他们都经历了生命中的寒冬,合欢树有一年没有发芽,史铁生双腿残废;他们又都等到了生命中的春天,走过寒冬之后,焕发出生机;最后他们都长得郁郁葱葱,尽情绽放。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母亲对待这两个生命的态度又是何其相似!哪怕是陷入绝望的境地,也丝毫不放弃,有了一点点希望,就会竭尽全力。在母亲的呵护下,史铁生和合欢树才能有最后的生命怒放。然而这一切,母亲都不能看到了,在把生的希望带给他人之后,母亲在坚忍中默默离开。
一、 导入
我们初一的时候,通过课文认识了海伦凯勒,虽然她一开始又聋又哑,可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学会了讲话,成为了作家、演说家、教育家。我们还我们还认识了天生就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他也凭着坚韧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我们中国的残疾人作家,他叫史铁生。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合欢树》。
二、 初读课文
1.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史铁生在本文中叙述的人生经历。
明确:史铁生十岁显露写作天分;20岁双腿残废,从写作中寻找出路;三十岁第一篇文章发表,几年后另一篇小说获奖。
(这一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们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引导孩子们发现史铁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的。同时训练概括能力,在孩子们概括得不够简洁的时候适时点拨。我们发现,作者选取的这三个时间段,都跟一件事分不开,哪一件呢?写作。都跟一个人分不开,谁?母亲。)
2. 你从文中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明确:聪明美丽;爱儿子,为了儿子的腿四处奔波,为了儿子的写作事业四处奔波;坚持不懈等。
(在初读课文的这一板块,先让孩子们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对母亲有初步的认识,以便进入下一个板块:疑问探究。)
三、 疑问探究
1.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为什么母亲会那么苦?你你能想象到的母亲的苦有哪些?
(到底怎样的“苦”能让史铁生觉得母亲的逝去是一种解脱呢?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可能有些答不上来,可以引导他们从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苦去思考。这一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进入母亲的角色,感受母亲的苦,只是根据《合欢树》肯定是感受不会太深切的,这样就能为《秋天的怀念》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2. 在史铁生得到一丝安慰之后,为什么还要加一句:我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链接《我与地坛》的阅读,母亲对我的理解,母亲追随着我的车辙在地坛留下的那些脚印,母亲在地坛找到我的悄悄离去和找不到我的步履茫然。在作者的眼中,此刻树林里的风,就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再也不能来园子里寻找我了,可是母亲又好像一直在我身边,就像这一阵风一样。)
3. 读一读下面这些文字,你读出了史铁生怎样的感情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不太易。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感情变化很容易看出来,由原来的不敢去看合欢树,到想去看而不能,由此而后悔。为什么之前不敢去?为什么后来又想去了?为什么会后悔?学生应该会想到是因为愧疚,但是为什么会愧疚,就需要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中找,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把母亲的苦楚描写得特别深刻,而《我与地坛》又冷静地叙述了自己冷静之后的思考了感悟。)
四、延伸:读《秋天的怀念》与《我与地坛》
1. 读《秋天的怀念》,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苦。
(前面分析到苦的时候,并没有深刻体会到母亲的苦,所以这次要让孩子们去文章中找一些,你觉得哪些地方能体现母亲的苦。根据学生的情况点拨分析,母亲的苦其实也正是作者愧疚的根源。)
2. 你能从《我与地坛》中看出来史铁生为什么内疚吗?
(《我与地坛》中作者多次表示,自已以前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爱,没有为母亲着想。所以那份内疚让史铁生鼓不起勇气去看母亲亲手种
合欢树,那棵和自己一样已然成长起来的合欢树,会让作者想起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而自己却已经没有机会回报母亲。而后来终于想去看了,因为他终于明白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母亲的去世对于她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所以这时候他才慢慢放下心里的内疚,对母亲更多的是思念和怀念,因而又想去看看母亲亲手中的合欢树。虽然母亲已经走了,可是合欢树又给新的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和回忆。)
结语:她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不管多苦,母亲始终给史铁生生存下去的希望。在他最最绝望的时候,用一句“好好儿活……”点燃了史铁生生的希望,在离开他多年之后,还能还让一颗合欢树给他带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