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了「诚意」、「正心」两种心智系统转换方法。
「诚意」是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守住!
「正心」是把心(前意识)沉下去,沉不下去,就删除、净心,再沉下去……
今天,我们来讲第三个重要的心智操作方法:「格物」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会有很多观念、经验、知识、偏见、习惯,没有这些,人是无法思考的。
这些统统是「物」。
换句话说「物」就是在我们意识中所有一切「已知」。
一个人想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一定要把这些「已知」统统抛弃掉。
「格」字在甲骨文中就是「打破」的意思,「格」字是格斗的格。
「格物」就是破除「已知」的意思。
「诚意」、「正心」是在静态中做的,而「格物」的练习主要是在动态中做的。
我们现在一直在跟大家说静坐练习,但是孔子那时的练习,跟佛教和道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动态的练习,属于动态入静,动态入定,是没有静坐一说的。即使有「坐忘」一说,那也是在道家典籍《南华经》中的记载,孔子那个时代的典籍中从来也没有静坐一说。
「格物」主要是在动态入静中做的练习。
孔子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就是通过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维方式,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内思」。在这个过程中,「格物」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 与大家分享。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这个「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
请看,下面这张图。
格物所针对的那个层次是「虑」。
这个「虑」与佛教的「禅」是同一个心智状态。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内思」。
具体「内思」是什么?我们会在后面讲,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
我们平时所用的思维方式,是用语言、逻辑思考的,而「内思」是非语言的。
记住!这个是「内思」最大的特征,是非语言的。以后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内思」?就是看自己是不是在用语言思维。如果不是,那就是在「内思」。
「内思」是「内在意识」在「意识空间」中直接"看"「意识影像」。
「诚意」、「正心」一般可以在静态中练习,在动态中也可以。而加上了「格物」之后,主要就在动态中练习的,在思考的时候,不但要「诚意」、「正心」,还要「格物」。
经过「诚意」、「正心」、「格物」的心智调整以后,人会进入一种很空灵的思维状态。
这种思维状态,我们一定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这样,还能思维吗?
这样,不但能思维,还是很高水平的思维,王阳明把这称为,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我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心经》、《齐物论》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解读的。那是一种很神奇的,近似“看”到的那种感觉。
写到这里基本上也回答了@@@的问题,孔子的心智功夫主要是在动态中练的,不讲究时间、地点,讲究的是时时刻刻、特别是遇到事的时候,更要「诚意」、「正心」,王阳明把这好像叫做「在事上磨」。
关于「格物」大家先了解一个大概的样子,细的我们以后会展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