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大头娃娃刷了屏,其实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案例是由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公布的:
几个月大的女婴头肿得很厉害,两腮硬得戳都戳不动。发现问题后的两个月里,婴儿做了常规体检,也做了母乳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就是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一次,候诊的时候护士问到,“是不是涂了什么婴儿霜”,这才提醒了这对夫妻。原来,护士已经见过好几个这样的大头孩子了。
一经报道,这件事就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老爸评测”的这篇报道揭开了大幕的一角,里面是一个婴儿霜的黑洞。这个黑洞简单的说就是,在市场上,存在着比例很高的不合格婴儿霜,这些婴儿霜普遍都在偷加激素。
为什么往婴儿霜里偷加激素?
我们先说说,为什么一些无良商家要给婴儿霜里添加激素。
众所周知,给婴儿用药需要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各个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成年人的药按体重比例减量直接给婴儿用,都很可能会出问题。而激素类药物别说给婴儿了,就算是给成年人也需要非常谨慎。所以,就算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但为了少点麻烦,按理说也不该那么大胆的往婴儿霜里添加激素。
这是正常逻辑,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因为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皮肤发育不完全,他们自己的口水流到面部、尿粘在屁屁上、奶浸湿在脸上,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起疹子。可以说,100%的新生儿都时不时的起疹子。而很多父母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用药的场景。于是,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款霜、膏,轻轻抹上,疹子会在10秒内迅速消失,那简直太让父母安心了。基于这种症状的高发和父母的心理需求,无良厂商就开始往婴儿霜里添加激素。
那么,激素为什么会让疹子迅速消失呢?
因为疹子并不是致病的元凶,它是皮肤对外界物质入侵做出免疫反应后的样子,或者是没有外界物质入侵,皮肤过敏时的样子。在显微镜下看,就是血管壁的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加,体液组织渗入其中。因为只有这样,体液中的免疫细胞才能充分接触被入侵的部位。而那些霜里的激素会抑制血管壁状态改变,不让人的免疫细胞工作,于是就像什么感染和过敏都没有发生那样,皮肤没有隆起,没有丘疹。
如果是过敏,也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细菌、病毒、有害的蛋白质入侵,只是免疫系统的误操作,比如温度变化的刺激、阳光的刺激导致的,那么用适量的激素让皮肤恢复,这是没问题的。
而如果有外界入侵,却用激素强行压制住免疫反应,那就会加剧病情,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这就相当于明明已经大小便失禁了,心里却不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又在外面套了一条裤子,跟人说没有失禁。这是自欺欺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电线杆子上经常可以看到治疗性病的广告,那些江湖游医的随身挎包里,就有各种各样的激素药。
性病是难以启齿的,病人可能也知道这种游医是不靠谱的,但找他们买药,抹了以后真管用,马上就不痒了,皮肤也变得更加光滑。但实际上,这只会让病症更加严重。第二天,还得找他买,抹更多的激素;一个星期后,越抹越严重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那个“神医”了。
判断的四条标准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今天,这些“神医”摇身一变,成了开发婴儿霜的不良商家。这类有害的婴儿霜有几个特点,如果同时满足的话,它必然就是在这次卫健委展开调查后予以取缔的。它们的特点如下:
第一,产品名称里有“花”“草”“草本”“纯天然”“纯植物”这些字眼;
第二,备案号上是“消”字、“械”字;
第三,包装、说明或者网销平台上的长图里,提到了“湿疹”两个字;
第四,给孩子抹了以后,孩子皮肤很快变光滑了。
我认为,如果全部满足上面这四条,那肯定就是此类有害的婴儿霜。下面我逐条解释一下:第一条,产品名称里带“花”“草”“草本”“纯天然”“纯植物”等字眼。
可以说,这种描述就是典型的还没有进入现代医学世界的表述方式。写了这些字眼的最好的情况,就是类似智商税类的东西,吃了喝了抹了,没有用,但也没害。能无害,就谢天谢地了。
第二条,备案号上是“消”字、“械”字。
咱们国家需要先审批才能上市的产品有好多。比如“消”字,指的是外用消毒水,典型的就是84消毒液。但这一大类里有些也是给皮肤消毒的,比如女性生殖器的清洗液之类的。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它是药物,但其实不是。按照管理办法,凡是印着“消”字的,都不许提疗效。
“械”字的批文也属此类。因为医疗器械里有一类叫作“贴膏”,比如骨折了,裹在石膏外的那层东西就属于是贴膏。于是,无良商家就利用这个品类的漏洞,申请批准文号。
如果你家买的婴儿霜上写着“消”字或者“械”字,那几乎就不用再查别的了。因为这些无良商家从这桩买卖的最开头——拿上市批文这一步,就已经在做偷鸡摸狗的事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在真正制造的时候不添加有害物吗?
第三条,包装、说明或者网销平台上的长图里,提到了湿疹。
真正能做成婴儿霜的,也就是备案号标着“妆”字和“药”字的,一个是指化妆品,一个是指药品。而在这些所有类型的批准文号中,只有最后一个——药品,是可以提疗效和适应症的,化妆品也一样不允许提疗效。
这些要求都明白的写在各类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但执行起来,有时候就会被一些无良商家钻漏洞。比如,有的“消”字、“械”字、“妆”字的产品在送审的时候是没有激素的,包装和说明里也没有显示疗效,但售卖的是加了激素的版本,标签、说明以及网店的介绍里,也把疗效的部分加上了。
第四条,给孩子抹了以后,皮肤立刻光滑了。
因为孩子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且吸收得也很快,于是一旦抹上这些激素,皮下的血管会迅速收缩,丘疹也自然会马上消失。看着好像皮肤马上变光滑了,其实是掩耳盗铃。
现在还有院内自制药吗?
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类所谓的“医院的自制药”,比如“某某医院内研究所的婴儿霜”,那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的产物,到现在大多是是骗子。
在2003年前后,能通过审批的自制药都单独成立制药公司了。最后结果就是,成千上万款自制药好像只有个位数的通过了统一标准下的药物审批,最著名的就是“三九胃泰”。
到目前医院自制制剂目前还存在,包括中西药都有,但主要是生产那些商品化产品较少且临床有需求的制剂。药监局也接受新的医院制剂生产审批,但院内制剂必须按照标准制剂规程来生产和检验,不能随意创造新药。同时,院内制剂只允许在该医疗机构内销售,不允许流入市场。不过目前,院内制剂的确在萎缩,生产成本升高,工艺相对原始,临床用量很少,因此很多医院都不再生产自制制剂。
所以,那些在正规三甲医院开了自制药的用户也不必担心,这些都还是正规的,虽然它们占比已经很少,也已经趋于淘汰了。
同时要警惕院外卖的医院自制药,大部分是骗子。比如,有一家号称“北京协和的婴儿霜”,其实跟协和医院压根没有关系,它就是利用“协和”两个字注册了公司,然后在广告页面里写“1917”“协和医学”等字眼。它不敢说“协和医院”,而是说“协和医学”,这样它就有自己的解释空间。
直到现在,这些乱七八糟宣传还都在。可能是因为大头娃娃婴儿霜的新闻太轰动了,这家品牌的婴儿霜在淘宝上的宣传页面也短了一大截,很多打擦边球的内容都临时撤掉了。可能不久之后,避过风头后它们又会重新钻出来。
真正的湿疹确诊了以后,也确实需要用激素类药物,但真正的湿疹绝对不是那么轻微的症状。那种轻微状况下,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抹婴儿保湿的霜和膏就可以了。这种保湿的霜可以让皮肤不直接接触口水、奶水、尿水,婴儿就不会起疹子了。
最后,希望揭开大幕一角的勇士平安,也希望婴儿霜行业能在此次事件里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