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读的有关哲学的第一本书吧!
只是听老师说起周国平先生的文笔很美,原本想找一本他的散文集欣赏。
无意中找到这本《爱与孤独》,看到一半,整天脑子里都被各种思索填满,这才发现,我关注的不是文笔,而是内容。
意外的是,那些我仅仅在脑子里闪过的问题,我不敢说的话,竟然在书里找到了答案。
看完后,怀疑这是一个哲学家写的哲学书,就在刚刚百度了一下,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联想起看这本书的这几天,我的日更让人看不懂了,只有我自己明白,甚至今天,我竟然化身地球了。我也问自己,是不是在故装深沉?我不在乎有没有人看我的东西,没有动机,所以,我觉得不是。
这本书,刚开始看,很轻松,也好理解,越看越深沉,让人压抑,有时候还会带着一丝对生活的不满与愤怒。再往后,拨开云雾,逐渐清明,是从未有过的清明。
思想从单纯到复杂再回到单纯,像极了兜兜转转的一生。
人之所以成不了圣人,是因为环境中浓烈的社会性,他让人在精神上需要情感,肉体上充满欲望。
只靠精神获得满足的,是神性,
只需肉体获得满足的,是兽性,
靠精神和肉体结合的,是人性。
哲学家悲观,诗人忧郁,人生中所有的苦痛与灾难都是肥沃的养料,倾泻在贫瘠的土地上,就能生出一颗稀有的种子,开一片绚丽的花海。
蓦然回首,那些被刻意封印的黑暗,瞬间射出柔和的白光,怨愤,失落,屈辱,自卑,通通汇聚成感恩,贯穿全身,融入骨血。
感谢前半生作死的自己,感谢带给我风雨的每一个人,感谢当下,感恩苏醒的孤独。
人的直觉很准,很奇特,它比你更了解自己,它比你更早知道,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以前想不通,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我不贪吃,不贪喝,不贪玩,不爱财,不追名,不图利,我只要活着就行,对其余的一切都提不起什么兴趣,热情燃的迅速,息的骤烈。
现在好像懂了,活着是为了修行,人间五味,修一味纯粹,便得完满,那一味,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在身上烙下了印记。
我追求的那一味,叫作——苦
修行的不易,在于我要聚集能感知到的一切苦,将它提炼出回甘,最后化为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