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被认定是最接近老子原版《道德经》的,特别是甲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通行版本都是被篡改过的)。
所以未来每一章前面我都会写两版文字——通行版&帛书甲乙本版,以便大家对照纠错,通行版的文字是按上面图片的这本书摘抄的。(如果甲乙本和通行本差异不大,就按通行本的来)。
但是解读,都是按帛书甲乙本的来解读,欧耶!
好了,现在开始~
通行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命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甲乙本矫正版: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罗博士解读:
老子本章又在讲“天之道”。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看不见“道”的样子,叫做“微”。
微:看不见的状态。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听不见“道”的声音,叫做“希”。
希:织布的纹路,少,比作没有声音的状态。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触摸也触摸不到,叫做“夷”。
捪:(min二声)抚摸
夷:平坦,摸不着的状态
三者不可致计:
无论从视觉、听觉、触觉都没法去度量、揣摩、体察不到的,处于一种隐形的存在。
计:揣摩、度量
“道”是形成我们这个世界原始的动力,你说它有,可是又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你说它没有吧,可是又好像有,“道”界于有无之间,无名无实,但是又存在。
故混而为一:所有这些混在一起,形成“一”。
一:阴阳都混合在一起的混沌的状态。
“道”形成了“一”,“道”是“一”的源头,是最初的状态,“一”是落到这个世界的“道”的体现。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一”的上面也不是清晰明亮,下面也不是昏暗、渺茫。整个通体是混沌的。
皦:清晰明亮
昧:昏暗阴暗
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长长的连绵不绝的样子,等仔细去看的时候,又好像没有了。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它的形状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形象的形象。非常微妙但又非常辽远,辽远到简直不可探求。
沕:微妙
望:辽远、很远的边界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跟着它走,看不见它结束的时候,迎着它走,看不到开始的时候。“道”是超越我们这个时空、时间存在的,它一直都在那,一直都存在。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你观察一下“天之道”对我们现在的世界是怎么作为的,然后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如果应验了,那就是“道”了,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知道“道”在古代是怎么运行的,所以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知道“道”的规律了。
在这里,老子教我们了学习方法。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还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