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学生,文章确实会给人一种专门吸引人去阅读,设计的情节小说,在知乎上查阅了相关评论,对乙一的评价褒贬不一,并不是纯文学类作家,而且多写作在通俗领域,我想,他的小说在初中,高中年龄阶段的群体应该很受欢迎,看几节就可以猜到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脉络。回到书本身来,期初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真的影响很大,心理学上专业名称“罗森塔尔效应”。我想,主人公的形象在内向型学生群体可以得到一丝共鸣,这也是作者写作所想要达到的目的,看一本书莫过于就是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展开对话,跨国无法超越达到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确,以后是想要往教室行业去发展,或者说服务类行业,肯定是多与人打交道的,对于自身可以影响的人,特别是年龄较小,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更加需要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最后的结局是那位新的男老师“害怕”作为故事结局,可以猜测到他的童年与经历,如今,也是通过找到相较于弱于自身的男主(五年级小学生)作为发泄对象,但是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写作风格类似一开始树立一个美好形象,之后黑化,所以结局就不难猜测。
对于“青”的形象,一开始出现所描写出来的形象确实让人吃惊,胆子小的女生请酌情阅读这本小说。其实青一出现,我就将他往男主的多重人格上面靠近,只是过多的在于描写青的外貌与神态表情,没有具体的年龄特征,所以想不到作者的小时候的形象。
作者还是把最美好的场景寄托在了男主的家中,在家里,一切如故,妈妈与姐姐还有弟弟,氛围感很好。而到了学校,就仿佛地狱一般,就像他描写从家里到学校的路“是天堂与地狱的桥梁”,让我联想到余华许三观里面,失去儿子后夜光下看见那条路“用盐铺满的路”,要怎么样形容一个人痛苦的心情,一个字都不多,“盐”与伤口挂钩,路上铺满了盐,可见这时候许三观有多痛。乙一的小说中把路直接写成地狱与天堂的过渡,在理解是也是通俗易懂。
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没有争议了,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最初的青春期,小学,初中,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回想自己小学的时候,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语文老师,一位六十岁的老奶奶,一位人民教师,也是我爷爷认识的小学同学。她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爱上学习,无论是取得了好成绩后所奖励给我的糖还是受了委屈之后对我的安慰,可以说无微不至,初中后,班主任的一次谈话,也是深深改变了我,成绩那时候的中等偏下,努努力也可以考上高中,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找我单独谈话,如果不考上高中不读大学,以后可能还是生活在这个小镇子,这个小村子,你应该努努力,我相信你能考上。我努力之下考上了县里面最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遇见的每一个老师都是给我正面积极的形象,对我或者说我们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三年的放纵,将让你一生卑微”,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才是硬道理,当时贪玩,现在回想起来,老师的劝诫是多么在理。看见有人在鼓吹“读书无用论”,拿出小学毕业初中辍学的老板身价几千万几亿的例子给我们洗脑,盲目的人已经相信,可是这些例子又有多少呢,统计学上的术语称为“小概率事件”,读书是真的有用。
所以,我很赶集从小到大教过我的每一个老师,他们负责,循循善诱,谢谢。
从一本小说胡乱写到自己的老师再到读书,人的思想总是会变,以前看见过一个研究就是在15分钟内(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你与你朋友谈论的话题会大大改变,可以说与最初的不在同一个频道上面。
小说的具体内容与情节大可不必多写出来,下一次想看的就是余华《兄弟》或者毛姆的《刀锋》,看见很多知识分享类博主分享刀锋这本书,说是写尽了20几岁的迷惘,让你找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