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圣诞,我们过春节。年末岁尾,我们会想尽办法赶回去,与最亲爱的家人相见。屋里暖黄色的灯光下有欢声笑语,房外黑漆漆的寒风中在大雪纷飞。
街道上店铺紧闭、行人寥寥,整个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期待着一场久违的休息之后,重新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社会需要休息。
节日的主题除了团聚、感恩、希望,还有休息。无论即将过去的一年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我们都会允许自己暂时卸下包袱,补充能量,修复自我,然后再次出发。
休息并非无所事事,夏日炎炎时躺在树底下的草地上,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飘过的白云,亦非浪费时间。
- 约翰·卢伯克,《生命的价值》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休息
万事万物只要运转起来,就会消耗物质与能量,产生磨损和垃圾。从浩瀚星辰到人类社会再到我们这些小小的个体,莫不如是。
若要维持运转,就需不断补充物质与能量,及时清理垃圾、修复磨损。休息,正是这样一种保障我们能够正常恢复以重新达到动态平衡的机制。
从基础到高级,我们在生理、心理、情感、思维等层面都需要真正有效的休息。
生理层面:能量的恢复
首先,作为一种动物,休息对于身体机能恢复的作用是我们最能直观感知到的。生理休息的本质就是让身体从消耗状态中缓解过来,重新积累能量。就拿我们最熟悉的睡眠来说,它可以帮助大脑消除代谢废物,恢复认知功能。良好的生理休息还能促进细胞修复,恢复脏器机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心理层面:压力的释放
其次,现代人频繁的脑力活动会让神经系统和认知资源被过度使用,心理上的休息能让大脑从持续的紧张和高负荷运转中解脱出来。例如冥想、散步等活动,可以将我们短暂地从现实的桎梏中抽离出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更新。心理压力的释放,帮助我们缓解焦虑,调节情绪,增强注意力。
情感层面:关系的修复
再者,人类情感丰富,我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着大量不同类型的互动,而情感是非常耗能的,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情绪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放空与反思自己,与真正的朋友互动也能让我们获得支持。情感休息就是从情感消耗中分离,向内看,修复内心的情感连接。
思维层面:灵感的涌现
最后,随着年龄增长,创造性思维也常常面临枯竭的窘境,而针对性的休息能够提升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人发现灵感往往是在休息的时候不期而至,比如在散步或洗澡时突然想到很棒的点子,因为休息可以释放非线性的发散思维,让大脑进入自动整合状态。思维的休息不仅是停止活动,更是为创意腾出空间,让灵感和创新得以发生。
总之,无论哪个层面,休息的本质就是:
- 一种主动的修复,
- 一种节奏的平衡,
- 一种与内外世界的和解与连接。
02 两种互补的休息方式
打了一天工,回到家很累。想去去班味儿: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葛优躺,窝在沙发里打游戏?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换上鞋,出门跑他个十公里?
被动休息:身心的自愈
很多人在疲劳的时候,喜欢狠狠睡一觉,或者躺着刷手机,觉得这样才是最爽的休息,但这只是一种被动的休息方式。被动休息发生时,我们无须做什么,身体会自发地重建、更新、重新连接、重新创造我们,完成生理复原的过程。
被动休息的特点。首先,强调自然恢复,依靠自己或环境自发提供的修复效果。其次,我们自身的参与度低,无需刻意控制或管理什么。再者,它适合高度疲劳、身体或心理能量接近耗尽时。在安静的环境中放松、睡觉、静卧、按摩、放空等都是常见的被动休息行为。
被动休息很基本、很重要,是我们身体机能恢复的根本。可许多人止步于此,从小到大只学会了这一种本能式的休息方式。随着年龄增长,所要面对与处理的事务逐渐增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耗尽与创意枯竭也会表露出来。
于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无论补觉多长时间,身体还是会感觉非常疲惫;疯玩手机也并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得到放松,反而是越玩越空虚和烦躁。
主动休息:积极的调控
与被动休息相对应的,是一种自我的参与程度更高、意识控制更积极的休息方式,主动休息。被动休息过程发生的时候,你往往是感觉不到的,也无须时刻惦记着,主动休息则需要思考与指导。幸运的是,主动与被动的休息也许可以在一天中同时发生,它们可以互相帮助,互有裨益。
主动休息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主动投入一定的精力或注意力来管控。其次,灵活性强,可根据需要设计和调整休息活动的形式。再者,它比较适合中低疲劳状态,或者需要特定功能恢复时(例如专注力或创造力等)。
常见的主动休息行为有:
- 低强度运动:散步、瑜伽、太极等,帮助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 冥想或深呼吸: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内在平静。
- 兴趣活动:画画、做手工、弹琴等轻松愉悦的活动。
- 社交互动:与亲友交流,获得情感支持。
- 切换场景:通过旅行、逛街等改变所处环境,以刷新心态。
主动休息是指我们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或活动调节身体、心理或情绪状态,从而达到恢复效果。由此可见,当进行主动休息时,我们有更多的掌控权,可以积极主动地判断疲劳的临界点,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及合理的方式休息。
被动休息和主动休息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恢复精力与自我调节的两个维度,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身心需求灵活切换和结合这两种休息方式,来实现高效恢复与持久健康。
03 五种休息助你更幸福
工作、学习、生活里的各种活动都在耗能与休息的循环中不断发生,以下介绍的几种重要的休息方式或许能帮助你更好、更全面地恢复,进而感受到幸福。
睡眠休息:恢复的原点
睡眠休息是所有休息方式中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一种。它是身体和大脑恢复的核心环节,不仅维持着日常的生理功能,还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记忆力和情绪调节水平。
睡眠休息是指通过自然的生理过程让身体和大脑处于低能耗状态,从而恢复能量、巩固记忆和修复组织的方式。它包括两个主要阶段:
- 快速眼动睡眠。与梦境活动相关,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整合。
- 非快速眼动睡眠。深层睡眠阶段,负责身体的修复和能量补充。
优化睡眠的可行方法:
- 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每天在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规律作息,保持生物钟稳定。睡前 30 分钟远离屏幕,创造专属的睡前仪式,尝试冥想、阅读、泡脚等。
- 优化睡眠环境。黑暗与安静有助于快速入眠,关上窗帘,屏蔽噪音。调节房间温度至舒适的范围,通常为 16~20℃。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也能提升睡眠体验。
- 关注饮食与运动。避免刺激物,睡前 4 小时避免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规律且适度的运动能改善深度睡眠质量,但不要在临睡前剧烈运动。
- 心理调整。应对压力,通过正念或写日记减轻心理负担。睡前不要思考过多复杂的问题或情绪化的内容。
睡眠质量比时间重要,并非睡得越多越好,过长睡眠时间(超过 9 小时)可能会使人更加劳累。优先维持规律的作息,比熬夜后补觉更重要,虽然补觉能短暂恢复精神,但无法完全抵消长期熬夜的破坏作用。并非只要累狠了就能睡得好,睡眠质量不仅与身体疲劳度有关,还与情绪状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运动休息:生命的律动
适量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主动休息方式。当运动的类型、强度和目的与休息的需求相匹配时,我们不仅能让身体从疲劳中恢复,还能缓解心理压力、提升情绪积极性,改善睡眠质量、加快复原的速度,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自己积蓄更多能量。
什么样的运动可以作为主动休息呢?为什么?
- 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它们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分,清除代谢废物(如乳酸),改善体能的同时不增加过多负担。
- 柔韧平衡性运动。例如,瑜伽、拉伸、普拉提。它们能够舒展紧张的肌肉,减少僵硬感,恢复身体的灵活性。
- 冥想与身体结合。例如,太极拳、气功、正念行走。它们可以让身体从「战斗或逃跑」的交感神经主导状态,逐渐切换到「休息和修复」的副交感神经主导状态,减轻焦虑,恢复情绪平静,清理思绪,重建专注力。
- 团队或趣味活动。例如,羽毛球、乒乓球、轻松的篮球对练。它们能够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带来「运动后的幸福感」,帮助我们从压力中解脱,感到积极的快乐。
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也要重视合理的休息。我们运动是为了休息、锻炼,而非成为专业运动员,应该适度。首先,运动强度要保持在轻度到中等水平,避免过度疲劳、适得其反。其次,关注时间与节奏,每次运动 20 到 60 分钟即可。再者,可以配合其他恢复手段,主动与被动休息结合,效果更佳。最后,选择合适的环境,户外运动或自然环境能进一步放松身心。
学习休息:张弛的循环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保持专注会花费我们本就有限的精力,如果我们一味争分夺秒地刻苦而舍不得休息,那学习的效率必然会随着精力的消耗而成下降趋势。慢慢地,注意力开始不自觉地涣散,思维速度明显放缓,最终分心走神疲惫不堪,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相较于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我感动式的坚持,遵循「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再重复循环」这样的科学模式,更能提升学习的真实效果。李大钊先生说,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学习过程中,「钟摆式休息」是一个非常奏效的保持精力方法。钟摆式休息的核心是,不要等到过于疲惫才开始休息,这样休息之后恢复的水平是很有限的,我们应该在已经开始疲惫的时候就果断休息。学习过程因为有休息的存在,精力水平「从极端旺盛到极端匮乏」就被切分成「较旺盛到较匮乏,再到较旺盛」这样的一个个小的循环,精力曲线呈波浪状,这种循环能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
学习中主动休息的策略也暗合了刻意练习理论中强调的「在拉伸区练习」的原则。如果刚好感觉到有些累,说明我们正处于精力舒适区边缘,此时如果主动休息、及时回血,就能使精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那些仅靠意志力强撑又不够专注的人,其实已经将自己置身于精力的困难区,所以他们体验到的多是痛苦而非愉悦。
番茄工作法是践行学习休息的有效策略。每学习 25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每完成 4 个这种循环之后就给自己一个 15 到 30 分钟的大休息。记录和尝试一段时间,你会有很大收获。
休息是学习的润滑剂,也是学习的加速器。主动休息能巩固记忆、恢复专注、激发创造力,合理的学习与休息节奏能让我们事半功倍,避免疲劳积累,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与热情。这也同样适用于工作中的休息。
情感休息:平静的内心
情感休息是从情绪负担中解脱出来,恢复内心的平静与稳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交流和当今社会的高压环境让我们很容易感到情绪疲惫,因此情感休息对于维持心理健康与人际和谐都至关重要。
持续应对别人的需求(如工作中的客户服务、照顾家庭成员等),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高强度的社会互动或长期孤独,都会导致情感疲劳。对照一下,你有情感疲劳的表现吗?
- 对他人的情绪变得冷漠或缺乏耐心;
- 无法专注于与亲密关系的交流;
- 感到「被耗尽」或情绪低落;
- 烦躁,负面情绪容易被触发。
如何实现情感休息?
- 情绪释放,让情感找到出口。哭泣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释放方式,倾诉可以与别人找到共鸣,记录情绪能够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运动释放也是不错的选择。
- 情绪的补充与修复。首先要接触正能量,例如与爱的人互动、观看有意义的喜剧电影、回忆一些愉快的经历等。其次可以与大自然接触,海边漫游、山中徒步,身在自然,它的平和与美好能带来深层次的情感修复。
- 建立健康的情感边界。过度情感投入,肯定导致疲惫。学会说不,拒绝超出能力或意愿的事;明确边界,保护自己情感安全不受损害;保持距离,减少会消耗自我的人际接触。
- 学会独处,重建内心联结。独处是一种高效的情感休息方式,它能帮助我们重新聚焦于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感受。
社交休息:真实的自我
我们是社会型动物,只有与群体保持联系,才能正常生活与生产,但是过重的社交行为也会增加我们的负担,而社交休息能保护我们,让我们重拾力量,也能令我们放松,获得健康的身心。
社交休息是与让我们感到疲惫或压力的社交环境或人群适当保持距离,社交疲劳常常表现为:
- 过度社交。参与过多的聚会、会议或社交活动后感到身心疲惫;
- 情感耗竭。应对他人需求时感到心累、无助;
- 缺乏真实连接。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独或被误解;
- 社交焦虑。担心自己的表现或对别人的反应过度敏感。
怎样实现社交休息?
- 独处,回归内在世界。在一个没有干扰的地方,静音手机,阅读、写作或静思。独自散步、冥想或者旅行,与自己深度对话。
- 选择性社交,减少消耗性互动。减少与负能量爆棚或要求过多的人接触,不内耗自己。优先与能给予自己支持和理解的朋友或家人互动,而非泛泛之交。
- 联络的断舍离。暂时远离社交媒体或信息过载的社交群聊,回归真实,减少对虚拟社交的依赖。
- 简化社交责任。明确优先级,只参加真正有意义的活动或聚会,学会说不。减轻心理负担,接纳自己无需讨好所有人,做更真实的自己。
社交休息并非完全孤立,而是优化社交方式,只与正向关系互动。除了独处,还需要反思自己的社交模式,适当调整人际关系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社交休息是一种自我关怀的方式,是为了更健康地面对社交需求,而非逃避社交。
小结
正如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是身体的疲惫、心灵的疲倦,还是情感的消耗与思维的枯竭,休息始终是一场与自我的温柔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
我们不是停滞,而是积蓄;
不是逃避,而是修复;
不是无为,而是为再出发而沉淀力量。
学会休息,便是学会在繁忙与静谧之间找到平衡,在疲惫与希望之间握住航向。
愿每一次停下来,都是为了更好地起步;每一次安静,都是为了听见内心深处最清澈的声音。
休息过后,前方依旧星河灿烂,我们终将怀着满腔热望,再次迎风而行。
参考与扩展阅读
休息休息:60 秒恢复精力的深度休息法,马修·埃德伦德,电子工业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马修·沃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高效休息法:世界精英这样放松大脑,久贺谷亮,人民邮电出版社
—— END ——
欢迎您点赞、收藏、转发、评论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不吝点个关注
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