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补背篓
背篓,在老旧的乡下,是个很简便的背贴载具。
据我观察,中国乡村背背篓的片域还是有其特用区的。大多乡间身载工具一般是担担子或背背架。背篓普用大概在秦岭南北及四川北部一带。秦岭南与川北背篓是用宽竹皮精编的,虽小但造型精致。而秦岭北关中西部的背篓,却要笨大而粗糙许多。秦岭南的背篓要结实密实的多,我看用八辈子都不会坏。而我们秦岭北的背篓,没有那么皮实,一般两三年就烂边就断背绊就漏底。因为这里背篓的材质,是岭北山坡上雪长的细竹,就象筷子粗,被编匠一刀划两半而编织的。这种背篓,体高一米至一米一二,篓底方型比娃们的书页偏大,篓口有大锅盔那么大,篓腰内弧,象个大喇叭,背起来正好驮脊贴背,篓底坐屁股,篓口冒头顶,是个乡人贴身伙伴。
那年月,乡路坎坷不平,赶个牛车虽然显摆,但颠簸得人头晕屁股疼。如若过河下沟走陡坡路,去拾个柴禾去舅家借个粮,背上背篓是最灵便不过。
那年月,你去旧村,你过乡土道,你逛老集市,那男人女人,就象从娘胎里牢牢生长着这么一个碍物,那就是人人脊而背之,一个黄竹密编的背篓!
每每逢年过节逛集市,秦人买个年画买个鞭炮买个鞋子买瓶酒买个铲子买个镰,也就拿起东西右手一倒挥,将新买的物件从脑顶往后一扔,听得卟嗵一声,感得一碰震,就知宝贝已进篓底。在田野高垒背麦草背玉米棒子,在家背包袱背箱柜,都是背篓天职。你说这细竹编的物件,能三两年不坏吗?
某月的某一天,村街猛不丁就有人喊,补一一补背篓哩!补背篓哩!随着喊声,就会出现一位肩扛成捆细竹条和手拎一个工具袋的中年男人。
补背篓的编匠大多是从北片凤翔县远步过来的,凤翔县人自古手巧匠艺人据多。于是就有人挡住编匠师傅,将自个的破背篓拿出来。师傅依破损程度与主家商争价钱,待双方争妥好修价,师傅就开始修补工作。师傅先用细竹条密编好篓底,再绑扎好两条背绊,再围修好篓上口烂边沿。一般这一套修补,没个一中午或一下午,那是干不妥的。当然,师傅边编竹边往上泼细水,以使竹条更柔软更湿嫩。
那年月,一个背篓七八块钱,而修好一个背篓工费一般两元多,从经济省钱角度,修是最划算的乡人实恵法。背篓这玩意,是老工具持续时界最久的物件,这几年偏僻一点仍在用,你象严冬烧炕,在村外麦草垛上往家里背麦草,这宝贝塞装虚膨丝软的粘团麦草,还是当仁不江舍篓其谁。只是这物宝近几年还有编匠用自行车载带一套套,也就是小篓底套一大篓口,一篓套一篓,车上能套七八个,在乡街中叫买!这几年,背篓新买价已达百元,就这编匠师傅说,加上竹条,加上两天的编工,再加转买的工夫,己很少有人划得来编这玩意了。
只是,由于背篓,在今农家己成大多年时不用的闲物,背篓自然是十年八年不会坏。于是,前几年,有一个修补编匠来新农村街道中喊补背篓,开汽车骑摩托的人儿对其毫不理睬,甚而还感觉这匠人很好笑。有人对其说,这些年,谁用那玩意?还有谁让你补那旧物件?
于是,补背篓的编匠师傅,就灰溜溜走了,再没出现过!一个千年的老手艺就这么淹没在史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