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让更多人成为自己
这几天,姜萍的故事六月的热天变得更热。
也来凑凑热度,简单介绍一下她。
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她以惊人的成绩(得93分,排名全球第12名)入围,成为该竞赛历史上首位打入决赛的中专在读生(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成为唯一闯进全球30名的女性选手。
要知道,今年参赛人数达8万多,人员基本上都是国内一流985高校如北大、清华,国际名校如哈佛、麻省理工等最优秀的学者和教授。
谈及姜萍,就不能不说她的数学老师王闰秋。
2020年,王闰秋江苏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后入职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2022年拿到数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名次是预赛166名,2023年的名次为预赛432名。今年6月13日,他以全球排名125的成绩入围数学竞赛决赛。
在学校,姜萍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跟数学相处。中考时数学没有答完卷,但读中专期间,她的数学能力开始呈现,数学成绩在班曾断崖式领先。王闰秋老师注意到并给其“开小灶”,建议从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开始。当对其中复杂的证明感到困惑时,老师又推荐了谢惠民的《数学分析》。
可以说,在数学成长的路上,老师是一束光,给予温暖,照亮,引领。
由此,也想到今天的教育。
不少学校以分数为重,不少家长以分数为先,一切唯分数为中心,在不同学段、不同班级,简单地以分数划队编班。不少时候,分数高的自然受宠,整体成绩不突出的放普通班不大管问。在中考前,不少学生的未来在教育这一块上,已然多被人为地安排。
学生刚开始的一点点爱好被碾压,磨平棱角,独特的优势被综合成绩所掩盖,变形变质,好像加工厂让不同的学生照着同一条件进行挑选,早已不再是当初的模样,也因此而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由此,我也想到民国时期,以及当时的一些“大家”。
象在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当年报考北大时,数学考了0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但刚从美国回来参加北大招生考试阅卷工作的胡适给其作文满分,并希望学校能录取有才华的考生。当时主持会议的校长蔡元培支持其意见,最终录取。1929年,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只得了15分,但国文特优(98分--100分),英文满分,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他。
1930年,吴晗报考北大时国文英文各得一百分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又转考清华,结果分值依然。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依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
还有朱自清,1916年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0分,同样因作文满分被破格录取。
还有还有,不一一列举。
说这些只是想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多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不断保护、鼓励、促进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主管院校,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寻求有助于我国某一些领域发展的“偏才怪才”。我们的社会要多一些让不同孩子出彩的渠道,多一些不同于学校的正规考试。使得社会各领域,被掩盖的人才尽早被发现,被重用。
教育,应坚持让受教者在自身基础上更加优秀,不论受教多少年,终归依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