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重要性对于写作不言而喻,有灵感的时候,写文章文思泉涌,有如神助,洋洋洒洒就完成了一篇得意之作;
没有灵感的时候,再怎么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也死活写不出,令无数创作者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写作无异于一场自虐。
没有灵感已经足够让人痛苦了,但还有比缺乏灵感更痛苦的事,那就是灵感来了却不知如何处理。
艾丽斯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原本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处理这种想法的技巧,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平淡而乏味。
这个偶然出现的灵感就像刚孕育不久的新生命,因为缺乏妥善的呵护和合理的营养补充,最终胎死腹中。
对于一个致力于创作好故事的写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遗憾。
艾丽斯举了一个关于她侄子朋友的例子:
那位朋友和丈夫在家请客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同时,隔壁施工噪声阵阵,碰巧,马桶也坏了。一连串的突发状况毁掉了一场原本无限欢乐的聚会。
后来,这位朋友将这件事写成了短篇小说,但这个写出来的故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妙趣横生。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通常来说,我们觉得有趣的故事,往往要么情感强烈,能够打动人心。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演绎的在灾难来临那一刻动人心魄的爱情;
要么故事的内容很有趣,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频频让人爆笑不止的搞笑情节。
但这位朋友并非一个专业的写作者,她只是简单地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直接付诸笔端,并没有像专业作者那样在故事中设置惊险和趣味性。
显然,零散单薄的小插曲的简单组合并不足以塑造出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根本没有故事性。
虽说小说可以讲述事实的发展经过,但小说并不是单纯的记叙文,小说要在记叙的e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对现实生活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并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设计更加惊险有趣的细节内容。
所以说,灵感的捕捉无疑是重要的,但对灵感的想象和继续发挥则更为重要。
这些零散的想法和灵感也许是无意间听到的某件事,某个有趣的人,某段记忆,或者某个奇思妙想。
灵光乍现的那一刻决定了一个故事是否吸引人关注,但故事情节是否跌宕起伏决定了人们是否有兴趣读完这个故事。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零散的想法呢?是任由灵感消失,还是及时将这些一瞬间的想法捕捉,记录在笔记本上或者手机里呢?
记录下来之后,又如何在灵感的指引下创作出一个完美的故事呢?
艾丽斯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家从来不会任由这些灵感消逝,而是及时将这些零散的想法作为珍贵的创作素材,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情景,然后围绕这个情景继续创作,直到将一个原本不成形的想法写成一部完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