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担当作为,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更是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核心素养。从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到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从科技创新的攻坚战场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无数干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在时代考卷上写下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答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交织激荡,大力弘扬担当作为精神,既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解码担当作为:新时代干部的精神坐标与实践内涵
担当作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持久的坚守。在不同历史时期,担当作为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是其核心要义。
(一)担当作为是对党忠诚的“试金石”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干部的担当作为,首先体现为对党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是挂在嘴上的表态,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不是顺境时的盲从,而是逆境中的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党员干部告别城市繁华,扎根贫困山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云南独龙江乡党委书记高德荣,放弃县城舒适的工作环境,扎根独龙江畔20余年,带领群众修路架桥、发展产业,让“一步跨千年”的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他说:“我是党培养的干部,独龙族群众不脱贫,我就不下山。”这份“不脱贫不罢休”的执着,正是对党忠诚最生动的诠释。
面对重大原则问题,敢于亮剑发声;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面对组织安排的急难险重任务,不打折扣、不搞变通,这才是对党忠诚的担当。新时代的干部,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在风浪考验中挺直脊梁,才能让担当作为有方向、有力量。
(二)担当作为是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担当作为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人民谋福祉。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的廖俊波,再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时代楷模黄文秀,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
为民担当,体现在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敏锐感知中。在浙江“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听民声、察民情,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逐步推动乡村产业、文化、治理全面升级,让千万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民担当,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中。社区干部为独居老人建立“爱心台账”,定期上门探访;窗口单位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群众少跑腿;科技干部深入企业一线,破解技术难题……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三)担当作为是攻坚克难的“冲锋号”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干部挺身而出;越是考验严峻,越能彰显担当作为。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干部化身“逆行者”,坚守在封控区、隔离点、物资转运线,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武汉某社区书记在疫情最严重时,连续40多天连轴转,嗓子哑了就用手势比划,脚磨破了就贴上膏药继续跑,带领社区干部为3000多名居民解决吃饭、就医等难题。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用算盘算出原子弹数据;新时代的航天人勇攀高峰,从“嫦娥探月”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从“天宫”遨游太空到“蛟龙”深潜海底,用一个个突破性成果彰显了中国科技的担当。
二、砥砺担当品格:新时代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
担当作为,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磨砺出的品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本领,而是在学习中沉淀出的能力。新时代干部要想扛得起重担、经得住考验,必须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砥砺成长。
(一)在思想淬炼中筑牢担当之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干部的担当作为,首先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保持清醒,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毅前行。
理论学习不能停留在“读了、学了”的层面,而要做到“懂了、信了、用了”。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破解难题的办法、推动发展的举措。基层干部要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党的政策,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让理论学习成果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中。
(二)在政治历练中增强担当之勇
政治能力是干部的首要能力,政治历练是培养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干部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重大风险面前保持政治定力。
要主动在重大任务中接受政治历练。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重点工作,在处理复杂矛盾中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办事情。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既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把握政治方向,防止矛盾升级;在推动改革发展时,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三)在实践锻炼中提升担当之能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实践是最好的课堂,也是干部成长的“磨刀石”。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意志;越是复杂的任务,越能增长才干。
要敢于到基层一线“墩墩苗”。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了解群众需求的“第一现场”。年轻干部要主动申请到乡村振兴重点村、信访矛盾集中的社区、艰苦边远的乡镇工作,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了解民情,在解决“骨头案”“钉子事”中积累经验。要勇于接“烫手山芋”。面对历史遗留问题、重大项目攻坚等难啃的“硬骨头”,不回避、不退缩,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寻找突破口。某县在推进棚户区改造时,面对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干部逐户上门做工作,讲政策、算细账、解心结,最终用真诚赢得了群众支持,让改造项目顺利推进。
(四)在专业训练中夯实担当之基
新时代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担当作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实际,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经济部门的干部要懂产业、会招商、善服务,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门的干部要懂环保法规、会监测分析、善治理污染,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政法系统的干部要懂法律、会调解、善办案,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注重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参与重大项目、处理复杂案件、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担当作为有底气、有实效。
三、厚植担当沃土:为干部担当作为保驾护航
干部的担当作为,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组织的激励和保障。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激励关怀、考核评价等机制,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氛围。
(一)树立鲜明导向,让担当者有“位”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人用人导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挥棒。要坚持把担当作为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在重大任务中豁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干部,那些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
要注重在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把干部的日常表现、关键时刻的担当、群众的口碑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成为常态。对那些不敢担当、不愿作为、尸位素餐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岗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让干部在压力中激发动力,在激励中主动作为。
(二)健全容错机制,让担当者有“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部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难免会因缺乏经验、客观条件限制等出现失误。如果不分情况、不分性质地追责问责,就会让干部畏首畏尾、不敢作为。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明确容错界限和范围,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要建立容错清单,对在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符合容错条件的,予以免责或减责;对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要及时澄清正名,消除影响。同时,要坚持容错与纠错并重,帮助干部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通过健全容错机制,让干部消除“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顾虑,敢于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
(三)加强激励关怀,让担当者有“劲”
干部不是“永动机”,也需要关心和温暖。要健全干部激励关怀机制,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干事创业的动力。
在政治上,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及时表彰奖励、优先提拔使用;在工作上,要为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生活上,要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落实带薪休假、体检等制度,帮助解决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后顾之忧。要加强与干部的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对工作压力大的干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轻装上阵、安心工作。
(四)完善考核体系,让担当者有“效”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要建立健全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考核内容要突出实绩,聚焦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安全稳定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方式要注重实效,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准确评价干部的担当作为。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晋升、培训等挂钩,让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助推器”。
四、续写担当新篇: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催人奋进。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的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要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家”。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产业升级中主动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科技创新中勇于突破,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担当,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发展,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要做服务群众的“勤务员”。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领域入手,推出更多惠民举措,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做防范化解风险的“排头兵”。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主动识险、防险、避险、化险。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隐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担当作为是新时代干部的鲜明标识,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榜样为镜,以责任为要,以实干为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用担当书写忠诚,用作为诠释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