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精进》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择太多怎么办?
当然,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境,尤其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很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这个时候也可以参照“拇指原则”(rule of thumb),它是指由经验形成的、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比如在婚恋关系中,假如一个女孩子同时面对两个男孩子的追求,两个男孩子看上去都不错,她该怎么选择呢?这个时候列出一个详细的维度表格,依次打分然后比较总分,似乎就显得比较滑稽了,倒不如依据我提出的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作判断,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I:分析纬度不但可以是客观的,具体的,还可以是主观的,抽象的。甚至很多时候主观感受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所以,如果能把主观因素也梳理出来,将是对自己一次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A1:想想我最热衷的拆书,理性因素方面,有能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自己有更多改善、能促进人际关系、能激发自己和周围人的学习意愿的积极作用,所以让我认定这件事很有意义。而且模式上适合我个人特点的读书学习方法(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不用出远门;不需要找老师;适合我这种长性不足,没耐心读完整本书的人),写一个ria也不费太多时间(半个小时),我完全可以做到。
A2:从主观因素来看,之前周围没掌握拆书技能的人,所以让我感觉自己很独特;前期投入很多,做了很多原来自己不太可能做的事儿,沉没成本带给自己的影响;还有那种时时刻刻对人对事的洞见感;还有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心里都有招儿的那种笃定和自信;还有身边的一群被我影响,愿意跟我一起学习成长的伙伴所带给我的成就感。以上种种,就是让我更愿意继续做这件事情的主观因素。
另外在影响他人时,也需要足够的主观因素,比如在交代工作时,可以用较亲昵的称呼,比如“亲”,比如“这样子我好喜欢”等情感表述。还有做分享时开场的引导和互动,过程中积极的肯定和反馈,结尾时强力的结语,结束后的调查和反馈。
好吧,继续刻意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