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大。教育儿子于他而言就是相信,始终如一地相信。相信儿子的选择是成熟的,相信儿子的决定是明智的。他要做的就是目送儿子远行,并在临行前提醒儿子带上理想。
朱老师说人生有三个最重要的选择:专业、婚姻、职业。
人生第一次相对重要的选择是专业。
专业本来不是那么十分重要,而且在选专业的时候,我们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还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在发达国家大学的前两年,一般是不分专业的,让学生有比较多的时间熟悉和选择不同的专业,即使选择了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及时转换变化。
但是我们国家的大学往往与职业联系的非常紧密,而且在学校中转专业比较困难,毕业时用人单位也相对比较强调专业对口,这样选择专业就显得比较重要。
朱老师,在大学期间是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人之一,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教育。
当儿子感觉自己选择的文学专业是个无底洞时,朱老师告诉他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底洞。人类发展到今天,要想成为古代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几乎是不可能了。
学问没有止境,读书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是只要你做,就没有迟的时候。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前走着,就总会越来越多的突破自己的局限。
他很羡慕儿子能读文学专业。他,觉得这是一个能够把读书作为专业的专业,一个可能把人生、职业,闲暇、秩序等高度整合的专业。
文学就是人生,每个人直接经历的世界总是有限的,文学就是为我们打开的世界和人生的另外一个窗口,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学影响的。
感悟:对于专业选择,我们大部分家庭都把专业与就业直接挂钩,好就业的就是好专业。丝毫没有考虑孩子本身的兴趣所在,或者孩子自己根本就没有理想,只是为了考学而学习,为了下一个前景美好的专业而考试。没有理想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是枯燥无味的,是苦不堪言的,丝毫感受不到求知的乐趣。
人生第二次相对重要的选择是婚姻。
朱老师告诉儿子,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未来。因为结婚以后的人生之路是夫妻双方共同去走的,未来的妻子是否有理想的情怀,是否有善良的心灵,是满足于过过小日子,还是要挑战人生,做一份事业都会直接影响到对方未来的发展。
人生第三次相对重要的选择是职业。
朱老师告诉儿子,真正要读的是人生这一部大书,真正要带在身边的是人生的理想。你的行囊里什么都可以少,就是不能少了理想,只有理想才能够让你不断的给自己以激励,只有理想才能够帮你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大学毕业后应该学会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面对自己去承担,不要轻易的放弃任何一个机遇,也不要轻易的做出一个承诺。
朱老师说自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从1999年开始在阅读中受到启迪,思考起们的教育问题,开始尝试着把他的教育理想耕种到现实的土壤里。2000年,朱老师的书《我的教育理想》问世,他的教育理念有了雏形,直到2003年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挂牌成立,朱老师又正式深入到第一线的教育生活中……新教育实验的启动,营造书香校园等行动的开展,很多师生的生活乃至生命都因此得以改变。
朱老师,能够感觉到理想在自己的身上不断成长,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
朱老师用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儿子:请用理想指引你的方向。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为自己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朱老师,希望儿子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好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阅读,不断反思。以理想为帆,以目标为念,充满自信的驶向人生的彼岸。
感悟:朱老师反复强调理想对人生的指引作用。想到我自己,几十年来,我在琐琐碎碎的生活中,在现实社会的捆绑中,疲于奔命,穷于应付,哪里还有什么理想情怀?理想反复被现实打败,自己也被生活裹扶,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日子,了无趣味,更无价值。
我们的孩子,一被问到理想,就闭口不答。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成人对他过多过高的要求,教育制度中那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把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情怀,只忙于埋头刷题的机器。
有了好分数,一丑遮百丑,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其他一切的坏习惯都可以自觉屏蔽。坏分数,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资格去谈什么人生理想。
好的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完善自己的不足,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一个个不确定的教育个体,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学生首先是人。20年前看到这句话时,我哑然失笑,:这不是废话吗?学生当然是人啦!
20年后,我再看这句话,不仅感慨:把学生当人看,特别是真正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看,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