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余华老师,我们通常的印象都来自于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
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写的都非常深刻,充满了现实的残酷。
但是生活中的余句华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段子手:
当被问到法国作家和中国作家最大区别的时候,余华说: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当有人问他你为自己这本活着打多少分的时候,余华说:9.4,当主持人问他剩下的0.6去哪了?他说剩下的0.6你得去问问豆瓣那些打分的网友。
当聊到上班摸鱼这个现象的时候,余华老师笑呵呵的表示,在他的那个年代,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现在好像不是这样了,只要跟你说努力和上进就能得到回报,那就是鸡汤。
所以他很能理解当下年轻人那种空心的状态。之前他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在摸鱼,所以摸鱼很容易。而现在上班要打卡,甚至还有摄像头对着你,那摸鱼就变得很困难。
余华老师表示,他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摸鱼,这是因为他起码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写,什么时候不写,而现在的打工人却没有这种选择,明明自己不喜欢干的事儿,还必须硬着头皮干。
余华在90年代写电视剧的时候就体会过这种感受,他说一个作家为了挣钱而写作的时候是很难受的,他当时就在想,这么烦的东西怎么才能应付过去。
但是后来他发现,越是带着这种糟糕的状态去写就越痛苦,不仅是往往写完了还得修改,写的时候也是备受煎熬。
所以我想给大家安利两个应付这种工作的好心态。
一、实验心态:
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在做自己不想干的工作的时候,都会采用任务心态,我们人类的大脑最喜欢的就是稳定和懒惰,一切打破现有平衡的事儿,他都想用最小的成本去解决它,让这些事儿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稳定状态。
所以一个任务来的时候,我们会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想迅速的把火扑灭,那这种心态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越讨厌一件事,那这件事儿到最后就会变得越着。
你讨厌,你越会觉得没意义,回报太低,任务太累,所有的这些想法都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焦虑和折磨。
而采用实验心态,就是要告诉自己,我做一件事儿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为目的的,生活中所有的任务,就算是再无聊再困难,都是让自己变强的机会。
那这样一来,你会在大大小小的任务里想着法儿的去找到那个能学习、能提升、能改善流程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一定会让你享受,但是起码你可以保证在你不喜欢的工作里找到那么一点点意义感。
二、主动心态:
我们过去提到过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一个人想要快乐从容的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挖掘内心深处的那个内源性动机。
说白了,我妈强迫我去相亲,跟我主动想要体验爱情的苦,显然会带给我完全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
不管你是一个多么被动的人,也绝对不愿意成天有人在你屁股后面催着你去做事。
所以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其实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现在绝大多数的工作可能都不是你能决定的,但即使是这样,我也希望你可以在圈定的任务范畴里。
想尽一切方法去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说你完成工作的方法也许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或者说这项工作的业务范畴,也许你可以跟老板去协商来定,甚至你可以主动的去跟任务的布置者去进行沟通,看看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你要明白,不管什么事,只要你稍微主动那么一点点,也许你就会觉得自己有了掌控权,然后内源性动机就会出现,那你的心态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余华老师提到的,有些工作就是你越讨厌越不想做,然后就越做不好,到最后你只会更焦虑,那恶性循环就怎么形成了。
这个时候你倒不如竭尽全力的去打通,一开始就把它做好,完成一件是一件,这样你的焦虑可能还能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