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本质是信息,但又不是于信息。信息能够成为知识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①能够指导更好的决策②长期来看更有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从这两个方面来筛选,很多信息就不能成为知识,当然,前提是都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关于知识是否可以指导更好的决策,可以直接定义为有用,没用。我们在接触一个知识时,经常会问: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呢?这样问的角度在很大程度上否认了知识的价值。可以换个角度问:这个知识我可以在什么地方用的上呢?这也就为后续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基础,并且也放大了知识的价值。
甚至李老师提到了一个以前我从不采用的策略-“漫游”策略,学一门知识,只凭兴趣,也许有朝一日说不定在什么地方就用上了。
在看第二个必要条件,长期来看更有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这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他们只关注当下带来好处的知识,而对于长期带来更好的结果,他们选择放弃。等到未来的时候,他们就在后悔:要是当初我学了这个那该多好。
知识的有用程度分为长期有用和短期有用,短期有用的长期不一定有用,短期没用的不一定长期也没用,所以我们要学会甄别,看待一种知识可以去想:这个知识在短期有什么用呢?在长期来看,有可能会有带来什么价值吗?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与知识无关,系统化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碎片化的是时间,绝不是知识,这一点在今日面对互联网免费教育资源的时候需要注意,给知识构建系统,在大脑里有一个个知识点,在点的数量越来越的时候,他们之间所产生的联结就越来越多,这个系统就越来越大。
对于知识的见解也可以分为有没用和时间长短两个维度去深入解读和判断,知识系统化是我们终生学习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