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优秀 看到自己
——有感于武义县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训
真的是匆匆得了通知,赶到了杭州。来之前不知道培训的内容,更不知道培训的安排,只是与大家坐着车来到了省城,然后被关在了一家酒店,不停地听课、记录、思考……
一连四天,听了八场讲座,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工作室的建设,真的感受到的是每一位导师的不易,每一个的成功都来自于背后的咬紧牙关,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忙不过来了,但看到他们,真的是敬畏:这一个个鲜活的榜样,都有着怎样的付出与努力才能拥有如此多的敬佩!
一、回归教育最初
我们为何而育人?我们为何而教育?20年前,从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那刻开始至今,我从未好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只觉得只要教好学生,让学生考好成绩就好,即便是如今,学校依然也是如此评价一个老师的好与坏,当然这必然有着中国国情与历史的渊源。
其实我们都知道,并不是学习好就能一劳永逸,学习好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好,只能说学习好的孩子有着他自己的优势与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我们依然无法更客观地投入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被社会现实束缚着,而孩子就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我非常赞成王老师的观点,教育是为了让人离开学校后能更好地生活。以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来说就是,我们需要让学生主动健康的成长,我们需要培育主动健康的新人。当我们将教育的设计由短变长时,一切都会成为“理所当然”,一切都会回归到教育的最初。
二、勇于尝试改变
狼吃羊的故事是第二次听王老师讲,这其中的冲破与改变是许多人不改的。人们总害怕改变原有的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就如今年寒假,我让家长参与专业阅读来说,许多家长不能坚持,是因为看不懂,没时间,更多的家长还是觉得阅读是老师该做的事儿,我们不应该参与,或者说家长无所谓参与与否?可事实却不是如此,一个寒假,有7位家长阅读完了这本书,孩子们在观察家长在阅读前后的改变,孩子们在渴望着家长的共同学习与进步。正如班里小陈说的:家长不能只有陪伴,更需要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那么我们的老师呢?是否只能是按步就班的工作着,所谓的自然总是让人安逸却阻碍着人的发展。如果说,我们一开始的尝试改变,会感受到困难重重,那么困难的背后又是什么?是自己的不习惯?还是他人的不理解?我一直坚信的是: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勇敢地去做。
三、拓展阅读的空间
近两年时间,一直在做深度的阅读。《中国班主任研究》读了三遍,读后感55篇,《家校合作指导手册》读后感8篇,《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18篇,《你好,寒假》读后感20篇,《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6篇等等,我开始习惯边读边思,书评也在陆续地写着、刊发着……然而听了王老师所说,真的是阅读的太少,对于自己读不懂的书真的是极少会拿起来读,即便是读了,也是非常的慢。然而王老师推荐的书单,却让我有了阅读的冲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阅读来充实,我不反对碎片化的阅读,但这一定不能提升你任何的内在,成长在于内外兼修,在于内化与外显。
“听说读写做“这五个词最早告诉我的是李家成教授,我想王老师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期待,听到了什么,需要更多的表达,阅读了什么,需要更多的内化与写作,而最终它们都将成为我们实践的基础,成长的基垫。
四、顺其自然的努力
这几天总有老师在问我:你每天都得写吗?其实我只是习惯了对于每天的学习做个梳理,无论多与少都可以,不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只遵从内心的需要。不,这或许不是需要,而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听、说、读、写、做的自我研修的模式,这样的状态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学习与生活。当我每天在笔记中打下第一个字时,就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细想,这一写就由自我的需求转化为对出版社和读者的一种承诺。”其实与我而言,这就是一种“可怕”的习惯。
一连四天,听了许多的高水平学者的讲座,内心不禁敬佩,这些人都有着常人没有的坚持与睿智,但对于太多理论性、实践性的指导,我还是觉得有些“消化不良”。
五、基于自我的学习
首先,他人的分享,只能是适用他本人的经验,与我是否适用?很多时候,在密集的培训中,我们总会有一种冲动: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尝试。然而,真的在这样的道路上,自己走着总会有些盲目与无效。其实,关键的是我们需要一个“高人”,一个可以引领你成长的高人,一个可以与你一起合作的高人,一个随时可以指点你的高人。
其次,关于理论的学习。记得上周一位研究生问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我想的特别简单: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提升理论,或自己总结出理论。两者是互相成就,互相影响,互相促成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不理性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灵动的。理论的学习固然是重要的,但如何学习,该学习些什么?还是需要慎重的选择的。
再者,关于撰写的能力。一线的老师总是做的多,大多数的老师都害怕写,因为写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更需要自我的不断学习。而现实是,太多的老师被繁忙的工作压的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们需要更多的自律才能坚持学习。就如这一周的培训,早上起床开始一直培训到下午4点半或五点,中午休息2小时,这时间如果不休息,写一写、思一思,也是好的,但一天两天可行,十天二十天呢?所以我告诉自己,无论是多与少,都得写一写。写着写着,或许就有灵感了吧!
最后,关于研究的能力。其实说起研究,自己还真的做了不少努力,但真的是能力有限,只能是在导师的帮助下,做一点算一点,如何去寻找研究的主题,如何展开研究,如何确立研究的立场都是迷茫的,当然这与自己阅读量的欠缺是有关系的。
这一次的八场讲座,内容是实在的,不高却能指导老师如何真实的进行教育科研,如何分享自己的成长,如何开展深入的阅读……但是分享的只是经验,我们更需要从他的分享中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推进?如何去汲取对自己而言有价值的观点?
学习总是会带来许多的思考,思考着前行总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