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萧语禾
“现在都说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管教孩子是不是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在放纵与管教之间到底要如何拿捏?”
“虽然我知道跟孩子的沟通尽量要控制自己不要发火,但真的太难啦!尤其看他写作业磨磨蹭蹭,实在受不了啊!”
“我看很多不同教育的观点,学习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自己也是从事教育这一行的,知道是这样也都这样做了,但用在我孩子身上就一点效果都没有,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相信以上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为人父母都有的疑惑。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当天语禾老师分享亲子沟通的一些方法吧。
第一步:观察与欣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团体的第一个环节,语禾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花,让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并分享与孩子特点相符的花。
有的家长不假思索的就拿起花材,有的在旁边徘徊思索许久,举棋不定的拿起一枝花。在分享的过程中,有趣的是,讲着讲着有位家长意识到自己说的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期待,而不是孩子本身的特点。
这位家长觉察到了这个活动的用意,语禾老师提醒:厘清我们看见的到底是我们对孩子的期盼,还是孩子本来的性格特质很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却常常下意识的把自己很多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期待没有不对,但我们首先要看见孩子的性格特质,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引导激发他的潜能。
语禾老师举了咨询中的例子说明:之前来咨询的一个孩子,他的个性内向,乖巧懂事,父母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而爸爸看见孩子太内向,恐怕不利于入社会后人际发展,因此希望孩子外向点,比较有利于日后的社会竞争力。但孩子反而更加恐惧人际交往,连买东西都很怕。
当问到孩子内向的好处时,他说没有任何好处。原来孩子一方面自己是内向性格,另一方面又想要遵循爸爸的期待成为外向的人,内心反而产生冲突矛盾,而他听从爸爸的话认为内向的个性一点好处都没有,导致越来越自卑,反而越来越怕跟人交往。
那要怎样顺应孩子内向的个性,又可以鼓励他“外向”的发展呢?
家长认识到孩子本身的性格,在接纳孩子个性的基础上,鼓励他适度发展与人社交的能力,多去跟别人交往。这样他一方面能尊重自己本来的个性,先有了自信,再在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这样他的发展就会更好。爸爸的观念其实并没有错,但是要先建立在接纳孩子原有个性的基础上,再去适度的引导。
语禾老师强调,市场上流行许多教育不同的观点,就是因为孩子的性格不同,个别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只是参考,最重要的是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性格特质,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的了解与自信,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潜能。
第二步:陪伴与聆听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止是孩子,我们其实都想要得到别人的陪伴与聆听。那对孩子而言,父母应该怎样陪伴与聆听呢?
语禾老师根据心理运作法则,分享“允许情绪,导正行为,引导思想” 的原则。
正如最开始提问的家长问到,到底在尊重天性与管教之间要如何平衡?怎样才可以做到既管教又不扼杀了孩子天性的发展?前提是别忘了第一步的观察,当你足够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应天性的发展。
当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其实你允许的是他的情绪,但你还是要管教他,管教不代表扼杀天性。
语禾老师举了个例子让大家脑力激荡,例如妈妈早上答应女儿晚上给她做好吃的意粉,结果晚上妈妈忘记了没有做意粉,但满桌菜肴已经太多根本吃不完,父亲就说不要再煮意粉了,以免浪费食物,妈妈觉得爸爸说的有理,就和女儿说这次先不煮意粉,以后再吃好不好?这时女儿大哭起来。
语禾老师问家长们:如果是你,会如何处理?有些家长说已经答应孩子了怎么可以不守承诺,觉得妈妈应该要做;也有家长觉得爸爸说的也对,培养孩子爱惜食物、延迟满足也没有不好。
语禾老师说,其实事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父母要清楚自己想要教导的角度,原则清晰就好。
许多父母的做法是直接跟孩子讲道理“都这么多菜了,少一个意粉没什么啦,下次再给你做,不要哭了。”或者觉得孩子太大题小做,先骂一顿。以上两种做法都是忽略孩子的情绪。
我们说情商从小抓起,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秉持“允许情绪,导正行为,引导思想”的原则,例如可以先把女儿抱到房间让她哭,妈妈陪在身边,直到女儿哭完了,再跟女儿道歉并说明道理。
要注意的是,允许情绪,并不是丢下孩子一个人哭,而是在旁边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这些情绪,情绪过了,再去导正行为。这时,孩子就会学习到如何正确的接纳情绪,情商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了。
第三步,引导代替唠叨
前面说了允许情绪,导正行为,引导思想。那要如何引导呢?
首先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帮孩子找到情绪下面真实的需要,最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满足需要。
很多家长都特别容易关注到孩子表象的问题,比如做作业拖拉,专注力不够;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在学校容易跟同学有肢体冲突,动不动就爱砸东西……等等之类的。
但我们常说心理学更多是讲“动机”,除了表象的问题,我们要学着去看到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动机跟孩子内心的状态是怎样的。要能了解到孩子表象行为下面的动机跟想法,说白了,就是找到情绪下面真实的需要。
为了让家长更生动的体验跟了解,语禾老师带领家长分组讨论并以心理剧的方式进行探索。
有一组的情节是这样的,孩子在玩小火车玩具,在地上铺好了火车轨道,妈妈没注意到走过的时候不小心踢乱了,幼儿阶段的儿子立刻坐在地上哭闹,要妈妈摆好,当妈妈摆好了,孩子还是不停大哭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但妈妈本来就没有看到,根本不知道怎么摆,孩子看到妈妈摆不出来,更加哭闹,搞得妈妈无奈也慢慢不耐烦了。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呢?
组员们经过讨论,刚开始的解决方案是直接跟孩子讲道理,但并没有用,孩子只是四岁,听不进道理。
第二次讨论的解决方案,妈妈除了用语言,更多用了非语言的肢体接触,过去抱了孩子,然后说:“妈妈不是故意的,妈妈其实知道你已经摆了很久了,又被我弄乱了,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那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摆,我们一起摆好不好?”
这次的方法,就结合了引导三步骤: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理解了他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被弄乱的委屈的感受;然后帮孩子找到其实他需要的是妈妈能按自己最初的方式摆放,然后妈妈也尊重了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教自己怎样摆放,满足了孩子当时需要的秩序感。
至于引导的方向,语禾老师提醒父母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引导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老师举例说明:大山是高三的学生,高考后落榜了。爸妈一顿骂:“你一定要考大学,没上大学你以后连自己都养不活!你看你看,早就知道你没有自制力,就是一直打游戏才会没考上!”
大山面对自己落榜本身心情已经极度糟糕,加上父母的这种批评,更让自己跌倒谷底。
很多父母都习惯用这种“唠叨”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但实际孩子并没有从中吸取到什么有用的养分。不妨换种引导的方式试试:
01 首先陪伴孩子,允许情绪,可以问:“你现在心情一定很不好吧?”(先同理孩子的情绪)。
02 然后表达自己的情感:“爸妈以前念你打游戏就是担心你考不上大学,会影响你的自信心。”(担心是表达父母的情感)
03 接着引导孩子对未来的思考:“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是你想要有怎样的人生。”
04 鼓励孩子给予他自己思考的空间:“我不会觉得你一定要上大学,上专科学校也可以,但这是你的人生,你得学着自己拿主意了。”
05 最后给予支持共同解决问题:“你有决定了告诉我们,要靠大学我们会尽力帮助你找学校复读,要读专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念哪所学校哪个专业。”
许多父母不懂什么是引导或要引导到哪里,都很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唠叨或宣泄情绪的方式,对孩子而言产生最直接的除了负面情绪,就没有别的了。
所以当我们引导的时候要往正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引导,可以用询问句代替肯定句,引导青春期的孩子自己思考,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觉察,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没有一套标准的流程,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更要学会去因材施教。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斗智斗勇,孩子跟父母是共同成长的,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带着自我觉察。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有不少家长都有深刻的感受。
有个妈妈发现了,她的孩子常常在学校会被老师投诉,都是因为一些很小的问题,比如作业迟交,拖拉等。每次被投诉她都会觉得特别丢脸。因为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什么都会做得很好,为什么到了自己的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后来妈妈觉察到,其实是自己讨厌被老师批评挑刺,觉得丢脸,其实是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丢脸。把这种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了。
有个爸爸发现,男性通常都是比较理性,爱讲道理,但经过今天的课程后,他明白了,要先跟孩子建立好关系,学会怎样情绪陪伴他,然后再理性引导教育,这样孩子才愿意听,也才能听进去。
萧语禾,1972生于台湾,资深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心灵深刻的探索者。 因为童年失怙与母亲带着她录自杀遗言的经历,她曾长期被禁锢在抑郁深渊,蚀心却又屡闯无门的梦魇,带着她历经算命、哲学、宗教等,却都无法逃脱,一次自杀未遂,她发愿要找到美好活着的方法。她从心理学入口,到内观禅修,深入意识深处,找回”自己”,再一层层脱下”自我”外衣,终于,她”看见”了”生命”,清晰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在领路,带领我们安住”生命”之中,于是她整理所学与领悟,分享”生命心法”,陪伴大家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