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埃及旅游,导游阿穆是埃及人,中文说得溜:“我去过你们四川,到餐馆吃饭,点了一个鸡,叫‘田鸡’,但不是鸡,服务生还问我,微辣还是中辣,我要的特辣。”说完,做了一个伸舌头的动作,意思辣成了鬼样。
没想到,田鸡名声远播海外。
田鸡就是“克猫儿”,“克猫儿”就是青蛙,青蛙就是田鸡。
第一次吃青蛙,那时叫“克猫儿”,是父亲和他的朋友一起,夜晚出发,用手电筒,到田里捉的。那时也不容易吃荤菜,印象里只有猪肉叫荤菜,“克猫儿”是介于荤素之间的一道菜,是一家人围着一个洗脸盆吃的。当年吃“克猫儿”要自己去捉。
慢慢的,巷道里有人提麻布口袋卖“克猫儿”,提麻布口袋是方便工商局的人来了提起口袋就跑。逐渐,大家都知道,青蛙专吃害虫,是人类的朋友。卖“克猫儿”就是卖青蛙,是要被工商局逮的。不过,我在朋友和敌人这个问题上一直犯糊涂,麻雀是朋友还是敌人?父辈曾经刻骨仇恨要消灭麻雀,是“四害”之一,而后来,我听说有人拿猎枪打麻雀犯法,也不知是打麻雀犯法还是持猎枪犯法。
到了吃青蛙的最佳季节——秋天,巷道基本上成了卖青蛙的小市场。虽然“工商局”经常出其不意的去逮人,但仍然有人卖,久而久之,就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敌进我退,乐此不疲。再久,工商局出发“逮人”之前,卖青蛙的基本上会提前得到信息,成了所谓的“地下产业链”。
后来,餐馆里有人开始卖青蛙,卖青蛙是犯法的,菜谱里不能出现“仔姜青蛙”,否则工商局要“逮人”。(不知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工商局就是“逮人”的部门)。如果来了客人,一般老板会判断一下客人来路,眼光扫一扫其他顾客,排除“险情”后,凑上去小声问:“今天有克猫儿,只有两斤,昨晚下田捉的。”再用询问的眼神盯着客人。
卖的人小心,吃的人愧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样。
渐渐,越来越多的人抵御不住这种用仔姜、小米辣烹出的天然美味了。
终于,有一天,在当时非常偏僻的自贡市汇西,出现了一家“田鸡”餐馆,有仔姜田鸡、卤田鸡、冷吃田鸡、家常田鸡。据说工商局检查来了(事先得到消息),就卖鸡,平时卖青蛙。这个餐馆很火,这个主意是一个厨师出的。
这个聪明的举动迅速感染了城里所有的餐馆。一夜之间,餐馆菜谱里堂而皇之有了“仔姜田鸡”这道菜,家里吃克猫儿也改口为吃田鸡。
奇怪得很,青蛙成了田鸡之后,彻底解决了逮、卖、吃的人的心理阴影,工商局也不抓人了,卖的也光明正大了,吃的人心安理得了。从吃青蛙这个不文明之举变成了吃田鸡的美食之旅。
田鸡越来越有名,许多外地人专门驱车前来吃田鸡。田鸡也成了“盐帮菜”的三大特色食材之一(青蛙、兔子、牛肉),火了这座吃的城市。使盐帮菜有了具体的特色。
真要感谢那个将青蛙称之为“田鸡”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