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概是上五年级的时候,全国开展“评水浒”运动。有个周末,老妈给了我四块钱,让我自己去高庙街(现宛城区东北部集镇)买双鞋。想买这双鞋,是我跟父母嚷嚷了好长时间,千磨万求才被恩准的。
来到街上,首先想着先去新华书店看看。
一进去,看到120回版本的《水浒传》全集(三册),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忍不住让店员拿给我看。这一看不打紧,被里面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欲罢不能。店员多次催我,我仍是不忍撒手,看了半晌,终被店员要去放回书架上。临到书被要走,才匆匆翻看定价,全套3.40元。
走出书店,来到供销社卖鞋的柜台前,挑好了鞋,在付钱的一瞬间,内心不由得纠结起来,是买鞋,还是买书?难以定夺。把鞋放下,拿回,再放下,再拿回,反复几次后,终于一咬牙,跑到书店,买下了全套《水浒传》。
当时店员还对我说:“学生,你小小年纪,看啥水浒传哩,你看得懂吗?你可想好了,我这印戳一盖,可就不退了。”我还是坚定地付了款,拿着三本书回家了。
回到家,母亲见我买了书(她不识字,不知道我买的什么书),高兴的不得了,说以后有钱了,再给我买鞋。
此后这段时间,我迷上了水浒传,如饥似渴,从头读到尾,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夏夜里,点着煤油灯,穿个大裤衩,浑身冒汗,蚊叮虫咬,忽闪着一把芭蕉扇,鼻孔里满是黑烟灰,常常读到眼皮合上睁不开,不知不觉倒在床上睡着了。
这段经历,被大嫂记着,多年后,多次做为教育孩子们的实例,讲给侄子们听。
那时候记性好,看过之后,能把里边的人物及诨号、故事情节大致记住。然后,忍不住讲给同学们听。渐渐地,上学、放学的路上,我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同学,边走边听我讲水浒传故事。再后来,在我家门口的饭场上,大人们也让我讲给他们听。
水浒传半文半白,通过读水浒传,学到了很多文言知识,在我上中学以后,学习文言文,毫不费力。
这套水浒传,让我领略了古典文学名著的魅力,无形中提高了我的文学和写作水平,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记忆力,还赢得了同学和大人们的夸奖。虽然没穿上新鞋,但我觉得,值!
看水浒传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当时纳闷,杨树、柳树在农村司空见惯,可这垂杨柳是啥树?于是,请教一代课教师。他告诉我,垂杨柳就是垂柳,枝条往下垂好长,随风摆动,摇曳多姿。
我又问他,那咱村上的柳树枝条咋不垂呀?他说,咱这儿种的柳树是让它成材的,不是当风景树观赏的。要是当初砍柳枝插柳树苗时倒着插,长起来就是垂柳。我当时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长大后,每想起来,觉得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