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底深处那个最柔软的乡音——
对稀有剧种含弓戏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引言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首届含弓戏学术研讨会,将在含城召开。这是这个稀有剧种在守正传承与发展创新上的一个契机!一件大好事!
我是一个年过花甲、非从事戏曲职业的退休人员。只是打小在县含弓戏剧团大院里长大。从童年开始,就耳濡目染了父辈们每天辛勤工作产出的美妙身段和动听旋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侵泡,最容易烙印在童年的成长时光里,进而成为伴随一生,凝聚于心底深处里,最柔软的乡音!也让我从小就爱上了音乐、二胡和戏曲。今天,我只是从含弓戏受众群体一员和戏曲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对当下的含弓戏,说几点自己的个人感悟。但愿能为专家学者和前辈老师们,多提供一个观察此事情的角度。也算是为含弓戏的传承建设,抛一块小砖头。以期引出美玉来!
一
从艺术角度观察,区别一个剧种的核心元素,是该剧种独有的音乐声腔。抓住这个核心,也就有了操作该剧种传承创新的抓手。
窃以为,区别剧种的因素固然有各自的优秀传统剧目和剧种的代表性演员,甚至包括印刻有独特的服装舞美。但最核心的因素,不容置疑地,是自己独特的音乐声腔。
中国戏曲剧种很多。这些都是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域所形成的风土人情里,萌芽、发展形成的。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必然使本剧种在这片土壤的成长里,带着自己独有的地域烙印。而在优秀剧目,声腔音乐,演员技艺,服装舞美等因素中,区别其他剧种的核心因素无疑是戏曲的音乐声腔!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个剧种的声腔音乐为特点来相互分辨,演员技艺再高,舞美剧情故事再美轮美奂精彩纷呈,除了歌剧话剧,谁还能分得清楚谁是谁的地方戏?各个地方上的观众,还怎么可能领略到自己土里刨出来的“食物”适口香甜?还怎么可能在戏曲审美里,得到乡音未改的共鸣?
我曾经参加过民间剧团在农村的庐剧商业演出。看到老乡们台下沉侵在舞台上的剧情里泪流满面,很是让我感动。我知道,固然是戏剧情节打动了他们,可要是把故事说给他们听,能有他们从喜闻乐见的旋律里获得这样对生活的精神审美和深厚的感情共鸣吗?
庐剧也是植根民间流传开来的,进而影响一定区域被接受的。那么含弓戏优美动听的美,从唱腔音乐上看,我认为胜过庐剧!还有那个剧种有这样的优势却不能发展出更好的道理?
听到哼着这些旋律于民间地头的荷锄壮汉和养猪带娃的农妇们。便直观地感受到人间烟火里滋养出来的地方戏曲根源在字音以及字音发展起来的唱腔里。
1 字音
字音是戏曲声腔最基本的元素。字音的声韵调和戏曲声腔的关系唇齿相依。是戏曲音乐性的重要体现!这种地域方言是文化显著特征传承的重要载体,她和家乡的历史文化,地域音乐汇成的地方戏,构成了人们的精神故乡,是情感的纽带和灵魂的归宿!这种直抵人心的柔软,是一个剧种得到最大受众面情感共鸣的基础和得以延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今天,我观察含弓戏在实践里,除了少数几个演员,从道白到有些唱腔里听到土味的乡音。就没有多少像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那样特有的方言韵味。至今没有形成系统性,产出含弓戏应有的特色韵味!
2 唱腔
唱腔是剧种的核心部分,她和念白、音乐一起担负着该剧种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形成演员表演风格最基本的工具!
传承当然要保护含弓戏的三大主调和一些杂调的原汁原味,但绝不是随便拿一个剧本来,把唱词套上某个含弓戏里的调子就解决问题这么简单。那样不但是把粗制滥造的非合格产品塞给受众群体,最终还将把这个稀有剧种拖向死胡同,走向僵化。如此传承,还不如利用现代视频录音技术储藏在博物馆里面来的省事。
窃以为,含弓戏的曲调保护传承,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唱腔!生鲜灵动,像活水一样潺潺流淌起来!在唱腔里抒发情感,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要做到这样,首先要从有质量的谱曲抓起,创作出符合含弓戏特有韵味和现代审美价值的唱腔音乐。 这才是对该剧种最好的保护传承。
其次,要培养喜欢这个剧种的专业演员,甚至大师一样素养的传承人来演唱这些唱腔,塑造戏曲人物形象。这就要求演员有一定的天赋,热爱和信念。扎实的基本功,长期不懈的训练,以及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在长期的排练演出中,磨练出镌刻自己独特魅力的演唱风格。如此能成就一两个传承人成为该剧种的领军主演,不说扩大影响力走的更远,但就传承发展此剧种,何患没有出路?
以上是从唱腔和演员两个方面谈的个人感悟。从艺术的角度谈含弓戏的传承和创新。还有辅助这个剧种核心的外围补充。
针对编剧,传统剧目的挖掘和紧贴现代审美的新剧本创作也很重要。
再有就是伴奏主胡的乐器特性。
就像京胡,越胡,粤胡与黄梅戏高胡那样,能与唱腔浑然一体的有机结合。找到最能体现含弓戏韵味和音域的琴音特点,甚至包括为达到这个理想状态的,对伴奏主胡的物理改良。
同时也包括对主胡乐手要求的演奏技巧,托腔保调,即兴伴奏,找到演员嗓音和含弓旋律融入一体的那个点!
一切都要让观众从美的滋养享受里,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含弓戏的艺术魅力!进而获得正能量提升和情感的美好享受!
以上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谈含弓戏传承创新的几点因素。从社会物理角度看,向上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向下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推向市场运转能力行动的考量。处在中间地带的艺术传承创新,是连接上下两段的核心抓手。这个核心区域做的越好,就能和上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和上下融合成一个整体。便可以不断地把这个整体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叙述是一个热爱含弓戏人的个人观点,偏颇之处,敬请老师们谅解!
愿稀有剧种含弓戏这朵艺术之花永远绽放在人间烟火气息里!生生不息!
2025 年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