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冬季是10-12月,12月也叫腊月,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就是春节了。
每年的除夕都是全家最忙碌的一天,2003以前,爷爷的四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儿,全家十几口人一起过年,热闹得很。
请神是最重要的的一项。所谓的“神”是家里的宗谱,记录着一代一代祖先的名字,告诉后辈们根源在哪里。
一大早,爷爷就吩咐几个儿媳妇准备上供的祭品。一整块方方正正的白豆腐,几条炸鱼,一盘子萝卜丝丸子,有时候也准备一盘子鸡肉。这些菜无一例外,都要点缀上粉条——红纸和粉条一起煮,把粉条染成红色。据说,只有这样的红粉条才有“沟通祖先”的能力。
爷爷郑重地把老宗谱从家里最高的柜子上“请”下来,一层牛皮纸,再一层牛皮纸,第三层牛皮纸打开了,宗谱的庐山真面目才显露出来。把它悬挂在后窗户上,徐徐展开,爷爷眼中透露着崇敬,宗谱上有的爷爷认识的人,望着宗谱,好像和先人们交流一样。
祭品摆好了,还要点两盏香烛,放香的香炉里装着小米,三根袅袅散着青烟的香被端端正正地插在小米里。
屋里忙乎着摆宗谱。屋外也不闲着,贴春联大家齐上阵的活,一个人在屋子里刷浆糊,浆糊是白面煮成的糊状,剩下的可以喂狗,给狗也过个年。
几个半大的孩子充当“邮递员”,把粘上浆糊的对联往院子里传递,还有几个大人各就各位,等在窗户下或者门边贴春联。春联是爷爷提前几天就写好的,有“柳体”书法的童子功,三年私塾的古文基础,爷爷写对联可是一把好手。
90年代的农村,对联都是自己家人手写的,哪一家都有几个能写书法的人,对联也是这一家人的脸面。
中午这一顿饭别提多隆重了,小鸡炖土豆干,豆角土豆五花肉,杀猪菜,白菜海蜇皮,还有重头戏:猪皮冻。晶莹剔透的猪皮冻在盘子里颤颤巍巍,软弹却有嚼劲,蘸上蒜酱,那一口的满足感,可以回忆上一年。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这一顿团圆饭可以一直吃到下午2点,接着就得忙乎晚上的事了。
下午还有一项仪式:上坟请祖先。
只把祖先的宗谱“请”下来,还不够诚意,必须亲自去坟上一趟才诚心诚意。由爷爷领衔,带着1、2个儿子,冥纸和鞭炮,赴这一年一度的约会:请祖先回家过年。
坟地就在那座不能栽树也不能种庄稼的山上。上坟的时间在傍晚,家里的年夜饺子开始包的时候。
冥纸要准备得格外多一些,在先人的坟头上压几张,接着要在坟地的范围内画一个大圈,冥纸放圈内点燃,这“钱”先让自己家人花。圈外也得撒上一些冥纸,给先人的“朋友们”也送一些“钱”花。
最后一项是放鞭炮,就像一个欢迎仪式。此时的爷爷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具备了沟通祖先的能力,像极了部落里的“萨满”。不仅我家,所有的村里人都遵从一样的风俗,除夕傍晚山上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山上的仪式结束了,回到家里,在年夜饺子下锅的时候,也得放上一挂鞭炮。第一盘饺子必须放在宗谱下,给请回来的祖先吃。
晚上的这一顿饺子,因为放了硬币的缘故,格外地吸引人,老人、大人、孩子争着吃,肚子撑得溜圆才行。如果谁吃到钱了,必定是人人羡慕的对象,比中了大奖还开心。
晚饭后才是娱乐活动的开始,看电视的,打扑克的,打麻将的,聊天的,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最开心的是爷爷和奶奶,一年里只有这几天可以全家人聚聚,过了年又要各忙各的。
全家人一起守岁的时候,从来不觉得夜晚难熬,说着、玩着、闹着不知不觉就到了12点,该去给祖先磕头了。爷爷和儿子们,孙子们必须磕头,孙女们随意。
守过了12点,就可以放鞭炮了,伴着窗外隆隆的鞭炮声小睡一觉,明天初一得早起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