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在安庆市外国语学校,我有幸聆听了两节极具创新性与趣味性的数学课,这两节课犹如一阵清新的风,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充分展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新探索。
第一节:游戏化数学课堂——开启思维之旅
这堂课巧妙地将游戏贯穿始终,践行了教育家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理念。方老师以扑克牌为教学道具,瞬间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游戏伊始,方老师让学生任意抽取两张扑克牌,运用运算符号算出最大的数。同学们思维活跃,面对扑克牌七和八,迅速给出7×8 = 56、7 + 8 = 15、8 - 7 = 1、8÷7 = 1余1等答案,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使数字变大用加法、乘法更合适,使数字变小则减法、除法更有效。
紧接着,进入游戏二:按照要求取三张牌,巧用运算符号算出12,每张牌只能用一次,比如2、3、6 。同学们积极发言,分析思路,方老师配合板书。一位同学说道:“2×3等于6,6 + 6等于12 。”随后,小组长更换卡片为2、4、5 ,学生们动手尝试,有的学生采用固定其中一个数再找与之关联的方法。比如固定4 ,想到3×4等于12 ,再思考3怎么得来,发现5 - 2等于3 ,从而列出综合算式(5 - 2)×4 = 12 ;也有同学尝试固定2找6 ,但发现4和5凑不出6 ,这条思路便被否定,方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们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游戏三“抢手城市”同样精彩,要求取三张卡牌用运算符号算出12(每张只能用一次) 。同学们踊跃发言,找到了多种方法,第一种是2 + 4 + 6等于12;第二种是4 - 2等于2 ,2×6 = 12 。接着,方老师又出示3、4、6三张扑克牌,学生们运用之前的方法,固定4找3 ,发现6 - 3等于3 ;固定6找2 ,思考2怎么来,若出现5 - 3等于2(这里虽与题目卡片不符,但体现学生思路) 。
最后是小组合作游戏,任意抽四张牌,巧用运算符号算出24(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学生们分组热烈讨论,动手计算,方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展示成果环节,对于2、8、4、7这组牌,一组同学分享道:“7×8等于56 ,56÷2等于28 ,28 - 4等于24 。”另一组同学则有不同算法:“4×7 = 28 ,8÷4 = 2 ,28÷2 = 24 。”对于8、1、7、5这组牌,同学们也积极分析,方老师边板书边倾听,课堂氛围热烈非凡。
课程结尾,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回顾这节课通过扑克牌游戏学到的运算技巧和数学思维,随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拓展。这堂课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锻炼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二节:《一分有多长》——时间探索之旅
这节课以故事导入,通过播放《一分钟》视频,巧妙重现一年级语文课文中的情境,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一分有多长”的探索欲望,同时实现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一)趣味探究,认识时间单位
1. 认识秒针:秦老师出示钟面,详细介绍秒针,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为后续感受时间长度奠定基础。
2. 感受时间长度:从感受1秒有多长开始,学生们听1秒的节奏,并用动作或语言表示,如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等;接着用点头的方式跟随秒针表示5秒 ,用拍腿的方式跟随秒针表示10秒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时间有更直观的感受。之后,学生闭眼估计10秒 ,并分享自己估计的方法,有的学生心中默默数数,有的则依据日常经验。
3. 探索分与秒的关系:秦老师展示有声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亲身感受60秒的时长。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秒针走1圈(60秒)的同时分针走1小格(1分) ,从而得出1分 = 60秒 ,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时间观念。
4. 估计1分有多长:学生从1数到60 ,看谁的速度更接近60秒 ,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1分钟时长的感知。
(二)实践体验,感悟时间价值
1. 小组实践活动:秦老师出示活动内容,通过视频演示叠袜子和叠红领巾的方法,随后分组进行1分钟劳动大比拼,项目还包括剥豆子、收纳水彩笔等。这些都是二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学生们深入体会1分钟能做很多事情,获胜小组分享劳动感受,让大家更加珍惜时间。
2. 课外延伸:秦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领域1分钟能做的事情,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掌握
课堂上,秦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78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选一选,画‘√’”的形式,如判断吃午饭、刷牙、跑2米大约需要的时间,巩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课程结束时,秦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回顾本节课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分与秒的关系以及对1分钟时长的体验,随后布置作业,包括完成教材78页练一练第2题,并用视频记录自己在1分钟里完成的劳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生活。
这堂课通过情境化导入、生活化实践、多学科融合和思政化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劳动意识和珍惜时间的良好品德,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
这两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新变化。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空间观念,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对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在认识时间单位等知识时,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能有条理地思考;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表达与反思;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节数学课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优秀范例,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