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又是老生常谈,反反复复的谈论过无数次,也写过无数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写不完,总感觉还有点什么东西没有提及,也可能是我太过于热爱此书,抱着不放也始终讲不完。因为这本书算是我的文学之门,成功的把我领到了文学这条浩瀚的海洋里。
《人间失格》全译为:失去为人的资格。很多人会揪住这点不放,大肆宣传这是一本负能量满满的书,不值得一读。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这些人大多属于只看到表面的人,当然我也不敢提我有多么的理解这本书,我只能说我很喜欢这本书,也反反复复的看了不少遍,多多少少有一种情感寄托在这里。《人间失格》的确是一本负能量很足,很压抑的一本书,压抑的本质并不是说就告诉大家都去堕落,都去追求死亡,放弃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情。太宰治的确融入不进这个社会,这间接性的导致其后期文风有明显的颓废感,几乎病态的抑郁感。但这并不影响《人间失格》的文学价值,虽然作品中充满着这种负能量,但却从这种悲哀的人性视角下,得到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张力和创造力。
从人物性格上分析大庭叶藏是我见过的最单纯最完美的一种人,或者说是最干净的人。他几乎与人世间的肮脏丑恶不沾边,这应当是人们追捧得对象,可恰恰是因为这样。这种圣洁导致其最后死亡的悲惨结局,人世间就是这样的矛盾,越是接近于完美的事物其结果都是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或许太宰治也是这样性格的人吧,或许是我们造成了他们的死亡。生活与生命旺盛的张力是在我第三次看《人间失格》得到的,太宰治的笔下并没有给这些悲哀的小人物绝望,《人间失格》里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总不尽如人意,和大庭叶藏比起来他们的确丑陋不堪,就是这种不堪才拥有了真实性。因为大多数人也都差不多是这样,他们生活困苦却依然努力生活,生命的张力体现在这些小人物身上,而生活的热情则体现在大庭叶藏身上。我曾经看到过一条评论,他说“一味的想着死,一定是太过认真的活着”。我很喜欢这句话,是的只有那些对生活抱有崇高热情和希望的人他们才容易走向不可逆转的方向,因为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当现实打败了理想,希望破灭生活也就变得支离破碎。
我想这一点也证明了这本书从来不会过时的原因,它在哪一个时代都会被人提及,人们知道生活的痛苦,在面对诸如《人间失格》撕碎般的现实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就是强者。当然也不能说太宰治就是弱者,他只是太善良罢!
悲剧无非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太宰治选择撕碎的便是生活,最后竟也选择了撕碎自己。所以这也不难想象对生活,自然,大海抱有无限热情的海子最后也走向了自杀这条路,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的人我想他一定热衷于生活,只是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热衷成为了他们精神支柱的毒药。当我明白这点时也就不在追问为何海子会自杀,为何梵高也会自杀,他们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活着的人。
写到这时也就不得不提“死亡”这个人人弃而远之的主题,没人会躲得开它,却总也不愿提及它。死亡是对生命最好的赞扬,太宰治用悲伤的笔触把人强行拉回这个主题,把普世的价值观完完全全的打碎。当我们面对死亡本身时,也就不存在什么追求的物质与精神了,生活是没有答案的,活着的目的其实也就是活着本身,在这一点上太宰治居然与余华的《活着》探讨到同一主题上,活着和努力的活下去本质也都是一样的,即便太宰治走向了死亡但是他却赋予了大庭叶藏继续活下去的权利,可能这就是他所期望的,他生前对生活的最后一点温情与希望集中在这部作品上,只可惜自己已然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了。在生活中大庭叶藏也是一位强者,自身的痛苦并未选择交付于他人,这点上就强过了其他人。生活本就枯燥,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生活的本质,因为答案对于人们太过沉重。其实答案从《人间失格》中我就已经得到了,起初不愿面对而后选择接受,我希望能找到不同的答案,我希望能在这时间的慢慢长河中找到一丝光亮,所以我才不停的看书。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崭新的不同的答案,这样这些艺术家们的死亡才会拥有意义。
《人间失格》的确出彩,这丧失为人资格的同时,却也张扬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跌落低谷的人或许会因为这本书而重新站立,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骄傲的生同样骄傲的死,我们曾经都像大庭叶藏一样为了融入集体而选择戴上笑容的面具,曾经懦弱过也站起来过。生活本身并不伟大,使生活伟大的是因为有了生命!
努力活着吧!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明天生活依旧,生活总要有点盼头!今天就到这里。
最后我想一名不知名的网友,依托《人间失格》所做的诗作为结尾:
酒是喜剧,威士忌是悲剧。
罪的反义词是罚。
你是光,是火。
是隧道。
是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