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太宰治和《人间失格》
终于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又读了两遍,并且是连读了两遍,这本书在几年前就已经读过,不过当时是借阅朋友的,只是草草的读了一遍,而这次是自己买的书,读的心情和读的程度都和几年前大有不同。并且,对太宰治的认知及对《人间失格》的感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这是一部关于太宰治青年时代的自传小说。太宰治用细腻的笔触,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剖开了殉情、风流、左翼、创作、婚姻、友情、吸毒等名义之下的惨烈真相,被称为太宰治“毁灭式的绝笔”。“人间失格”,译作中文即是“丧失做人的资格。”
在《人间失格》发表后的数月,太宰治便自杀身亡。这本充满极致颓废气息的作品,却大受年轻人追捧,直到今天。
说句实话,读完《人间失格》后,陷入一种压抑状态是通常反应,但是,即便回归于现实生活之中,又不能不被其书中的情节、细节和文字所吸引。太宰治39年的生涯,经历5次自杀,一生中与5个女人的5段关系,结局都让人唏嘘,在想,恐怕他的传奇的人生更是让无数人被他吸引的原因吧!
【书中摘选:
每天面对相同的事情
只需遵从昨天的习性
不要过度欢喜
自然就不会感到极度的悲哀
为了躲开前方的绊脚石
蟾蜍迂回前行
蟾蜍。
那就是我。对我来说,世间不存在什么原谅或宽容、结束或埋葬的问题。我简直比猫狗还要低等,只是蟾蜍,在地上慢慢爬动着。】
有时候,有些人就是如此强大,也可称得上懦弱自卑,如此不屑,如此看淡生死,如此看穿一生又一世。正如,你知道的,太宰治的5次自杀,却不敢想更又不敢做的,于天底下,就是有人可以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论死亡,拿生命做儿戏,仿佛在谈论一日三餐、周末旅行。
有时候,我们生存于世并且不厌恶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这种东西,与生俱来都根植于一些人的心里。时值四月,张国荣先生已经离开十四载,十四年前,他在遗书中写下:“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
因而,日本作家太宰治也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宝气的光泽,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写到:“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阴暗的理想,听起来却不觉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与之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仅仅限于“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开太宰治先生的履历,除了获奖,便是自杀未遂,直到39岁那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我没有考证过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但毫无疑问,他的文字里透着抑郁倾向。人们说,这是“无赖派”文学。
太宰治的人生信条可能就是:如果没什么事的话,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杀,太宰治20岁。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药,却因为未到致死量,自杀失败。研究者说这次自杀是因为他的学业不佳。
第二次自杀,时年21岁的太宰治与银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这次同样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情人离他而去,太宰治却被救了回来。这让他一生都觉得背负罪责。
第三次是太宰治26岁时,学业门门挂科,毕业希望渺茫,报考报社不及格,绝望之余,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杀,可是上吊的绳子却断了,太宰治悻悻而归。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与人有染,他悲苦愤懑,带着妻子前往群马县水上村谷川温泉,打算两人结伴共赴黄泉。这次两人也因药量不足致死而幸存了下来。
连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后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与山崎富荣的情死了。那时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人间失格》刚刚成书不久,太宰治已经开始屡屡咯血,病情恶化。据说投水之前,二人还服用了氰化钾,看来这一次当真是决意赴死,39岁的生命,终于如愿。
对于有的人来说,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读完《人间失格》,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挣扎与痛苦。然而却丝毫不觉得同情,因为“同情”总是给他人,而《人间失格》里的种种阴暗,总有一款适合你。就像张国荣先生在《异度空间》中所饰演的心理医生,以为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狱”,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狱。
其实,我们每个人苟活于世,除了见诸于朋友圈的种种正能量,总还有更多的阴暗情绪缠绕着我们。有时候你隐隐的感觉到了它,却又难以具体描摹,甚至不敢面对,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并非生性乐观之人,那么诸多颓丧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在你内心肆虐。后来那些游离的阴暗情绪在深夜流出你的脑海,幻化成一本《人间失格》。
太宰治对于内心世界采取几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饰的告诉这个世界:我就是这样卑躬屈膝的一个无赖,我过着混乱的私生活,没有责任感,面对现实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颇有才华却不愿有丝毫进益,我面目可亲却只是混吃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热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而《人间失格》作为太宰治的自传小说,他对于大庭叶藏的各种刻画,实际上是对自己可怜与憎恶,至少我能感觉到他并不怎么同情大庭叶藏。仿佛要用大庭叶藏的各种懦弱与颓废,在精神上去惩罚自己。由此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道德的消费品与自我情感的发泄处。太宰治知道大庭叶藏不是他,但他终究会成为叶藏。
《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不过是一个被金钱与皮囊包裹着的现实弱懦者,同时也是绝望中的丑小鸭。大庭叶藏颓废的让人可怜,可怜的让人恶心。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非常可怕,当活着真的变成一种奢望,自己真的会为现在的“平凡”而庆幸吗?
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深感抱歉。”
在想,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颓废、绝望、令人生厌的自己,一边讨好着别人一边确信自己不配被爱,从而惶惶不可终日悲悲戚戚却又理直气壮的继续祸害人间。
因而,当死大于生,当摒弃大于流连,当解脱大于纠缠,当感性大于理智,生命才会被赋予无数种可能。或许什么时候真正的爱上自己了,才有能力去理解去包容这个世界吧。
记得有位日本文学史的老师讲过,日本的文学其实是独立于政治和宗教的,是完全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美学的追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文学的纯洁性。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有比较冲击三观的内容:乱伦,人性的阴暗,暴力美学等等。
只是天朝的文学从来就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的,所以我们从小就被引导着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赞扬的什么,批判了什么,教育人们怎么做,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忽略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因此,在第一次看《人间失格》的时候我泪流满面,说不出它那里好,只是读完很畅快,即便它很阴暗我也喜欢。但是,现在看《人间失格》却会有非常大的触动,有时内心会彷徨,有时会变得温柔,要是说它意义何在,可能只是作者把他的内心完全展开给人看,让读者能从中获得共鸣和慰籍吧。
从《人间失格》中,不难看出,太宰治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其中充斥了太多的阴暗。因此,要学会走出阴暗,感受美好,发现美好,才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生活。而不要因为一时的阴暗而沉沦,走出来,才会感受千万的幸福,才会发现无限的美好。真切的想对天堂的太宰治说:为他的温柔揪心叹息,为这样失格感到抱歉。愿我们在发现这个世界的丑陋和不堪后,依旧对这个世界抱有大爱,依旧对这个世界心存美好。更愿太宰治天堂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