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支点意为马
——苏瑞广制胜之道探幽

张范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据说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后的感言,也是对阿基米德支点理论的经典诠释。
已至“鲐背之年”的苏瑞广虽无此豪言,但却有其豪绩。他所操舵的宁纺集团,从昔日只有23名职工、16台布机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一家以纺织、印染、服装为主导产业,涵盖酿酒、地产、环保科技、电子电器、酒店、热电供应、金融、进出口贸易等领域,集多种经营于一体的跨行业、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行业排位,位列中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中国印染行业30强和河北省制造业民企100强。如此业绩不可谓不“豪”
当然,苏瑞广撬不动地球,但他又确确实实的撬动了宁晋、撬动了一个产业,创造了纺织业界的传奇。所以,2018年他被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命名为“改革开放40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所以,2003年时任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之后历任河北省省长、河南省委书记的郭庚茂为其题词曰“宁纺是棵常青树,历经风霜势不衰”。
胜出必有所长。探索苏瑞广成功秘诀,亦或“苏瑞广现象”“宁纺现象”者彬彬济济,几成“苏学”“宁纺学”学科之势,给出答案亦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比仁智之见,愚以为被誉为中国近代杰出政治家、战略家的曾国藩“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的说法诚可借鉴。“识”即心智、意志,即以强大的内心力量和坚定的决心驱动自己不断前进,苏瑞广正是依此而跑赢行业竞赛的。这岂不正是苏瑞广制胜的法门,宁纺常青的密码?
恒久之心,护佑了企业的根基。恒久之心即持之以恒之心,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恒心,事难成功。1983年高考作文给出的《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恰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研究苏瑞广简历可知,他1955年参加工作,从1971年负责筹建宁晋县棉油厂布机车间,担任车间主任开始,便和布机、纱线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之后历任宁晋县棉织厂负责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副厂长、厂长,宁晋县织染厂厂长,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期间他曾当选过县政协副主席,挂任过副县长。即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纺织印染这个行业半步,一直把舵宁纺,已至“鲐背之年”仍在岗值守。他带领企业员工承受了布机车间被迫下马的苦痛,经历过淌着泥水搬迁设备,织造车间因土法造湿,地面常有积水而光着脚丫在湿地挡车的艰辛,体验过库存无法销化、原料无法购进、上设备无法获批,以及开拓市场难、调整结构难、减员增效难的煎熬。他硬是凭着一颗义无反顾,坚持到底的恒久之心“一条道走到了明”,创造了宁纺昨日的璀璨,今天的辉煌。时至今日仍在坚守着永不过时的本业,即涉及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前三项,纺织业、服装业、酿酒业、房地产业。“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这是恒心的收获,是坚韧的硕果。
思变之心,滋养了企业的活力。面对一个50余年能专注一件事的一个人,你可以送之以持之以恒、契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赞誉,也可以给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嘲讽。苏瑞广肯定是前者。他头脑灵活,见强思齐,永不满足。他明白天变道亦得变的道理,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时刻注意向时代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并且善于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营经验宁纺化。面对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国外纺织企业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他深悟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的精髓。他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求变是企业的常态,不变是企业的病态”,因为“只想安于现状,往往连现状也保不住”。所以他总是在有机遇的地方,抓住机遇,在没有机遇的地方,创造机遇,不断创新发展。1955年8月,中学毕业的苏瑞广来到宁晋县棉油厂工作,当时每年夏天,完成国家生产计划指标后,厂里都会有四五个月的淡季休眠期。面对冬忙夏闲现状,已是厂党支部委员的苏瑞广,多次提出上马布机车间的建议。1971年,当得知石家庄桥西织染厂更新设备,淘汰一批日本丰田织机的消息后,面对瞬间即逝的机遇,他再次建议上织造。得到批准后,苏瑞广带领几名工人火速赶到石家庄,在废旧设备堆里,拆装拼凑组装成16台完好的布机,以废铁的价格买来,建起了布机车间,苏瑞广任布机车间主任。若追溯宁纺的起点,我以为这才是其当之无愧的滥觞。之后建棉织厂、织染厂、纺织印染厂、宁纺集团。由织包皮布,到织灯芯绒坯布,上割染生产线,上纺织,到制衣,一直在主动求变。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围绕“绿色、科技、时尚”的行业定位,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先后实施的布场环思数字化系统、服装智能化吊挂系统,印染助剂自动配送系统、酒厂智能化酿造系统等,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应对变换万端市场环境的能力有了飞速提升。每一次变化,无不注入着企业规模扩大、设备升级、产品更新、管理提档的丰富内涵,无不诠释着苏瑞广强烈的思变、进取、图强之心,并形成了宁纺创业史上“永争第一,是旗必夺。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夺旗”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宁纺人成了大胆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的代名词,成了改革先行者、发展排头兵。所以2003年时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的杜钰洲为宁纺题写了“征程步步有新天”的题词,对宁纺的做法以示赞同和鼓励。
唯德之心,厚积了企业的福泽。小赢靠智,大赢靠德,惟德是辅,这是真理级别的训示。只有以德服人“德天下”,才能赢得人心“得天下”。苏瑞广所率领的宁纺团队之“大赢”,足以为证。“我们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话,有的人去说是‘一言九鼎’,有的人去说却‘一文不值’。同样的事,有的人去办就顺利,有的人去办就困难,究其原因是人家有人格魅力”这就是苏瑞广对“德”之威力的理解和诠释。因此他告诫集团高管们“干工作要多靠权威,少靠权力”。并将“讲人品,出精品”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进行推广践行。对此他更是身体力行,笃行不悖。作为身价可观、德高年劭的企业家,他从不颐指气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而如著名老作家尧山壁所言,他总是“待人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他以同舟共济之谊德礼员工。他说员工永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把员工当回事,员工才会把企业当回事。因此,他始终把员工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尊重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信任员工的能力和忠诚,关心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强调“对于员工冷暖,抓好是本职,抓不好是失职”。当年为了解决大龄青年的婚事,他专门出台优惠政策,给厂里的大龄青年找对象。对此,曾得到时任省委书记邢崇智的称赞。以重合同、守信誉之道德礼客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商,在生意场上苏瑞广的“义利”观可谓独特。他说“可以让利,不让市场,可以失利,但绝不能失信誉”。香港奔发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时隔近30年后,再次回忆起当年险些出现的“灭顶”时仍记忆犹新。1995年他接到了一笔50万米单色布的国际订单,价值几百万,就在刚把订单交给宁纺,还没有来得及签合同的时候,市场突变,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面对此情此景,不少厂家要么不接订单,要么接订单讨价还价,即便签了订单也冠冕堂皇的要退订。唯有苏瑞广不但不讨价还价,绝口不提退订,而且坚定履行口头约定,按期完成了全部的生产订单和供货。“我当时的心情真的不是一个感激能够表达的,就像是溺水的人得到了一个救生圈,苏厂长可以说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正是他的重“义”薄“利”,才促成了他们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以滴水涌泉之理德礼恩主。古语云:“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风光莫忘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苏瑞广一直将此作为处事的底线原则去坚守。他要求“凡是为厂里做出过贡献的人,永远不能忘。”每年中秋、春节前,宁纺都要组织一次老干部座谈会,邀请退休的科级以上干部一起吃顿便饭,把一年来的宁纺工作汇报一下,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诚心接受各种合理化建议,并加以改进,几十年一贯制,从未动摇。为退休干部输送温暖,他一马当先,为在职领导锦上添花,他则慎重为之。1990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邢崇智赴宁晋调研三天,在宁纺住了三天。这期间,苏瑞广在北京洽谈项目,一直没有回来。邢崇智离开宁纺时说:“要是我到别的厂子里去,厂长不论在哪儿,都想赶回来。尽管你们的苏厂长没回来,我从心里却更认可他!不唯上,只唯实。”但邢崇智退休后几次来宁纺,不论怎么忙,苏瑞广都坚持要陪着。将心比心,敬人者,人恒敬之。2011年他老伴儿去世,丧葬之日,自1983年以来,历任宁晋县委书记悉数到场吊唁,足以证明大家心里对苏董做人做事的认可。种德收福,有耕耘才有收获,在他的默默耕耘下,社会认可了苏董,认可了宁纺,而宁纺也因此赢得了市场,赢得了稳健的发展。
求贤之心,强大了企业的后劲。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企业发展就象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动力与后劲,而在这持续竞跑中,人才在众多活力因子中永远处于推动企业浩荡前行的核心地位。苏瑞广始终操盘着他尚贤、求贤、礼贤、用贤的“先手棋”。宣传,让人明白人才之于企业之重。为了让集团上下、让社会都明白他的人才之理,苏瑞广亲自编著了《宁纺管理格言》一书,专门收录了他许多有关人才的经典论述,“争夺人才就是争夺市场,培养人才就是培养未来”“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产”,充分传达了宁纺视人才为至宝的卓识,求贤才若饥渴的殷切,昭示着宁纺倾慕贤才、礼遇贤才、滋养贤才,唯才是用的决心。招贤,不断集聚企业人才之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者必先取人”。苏瑞广不愧一位拥有识别人才慧眼、吸引人才魅力、善用人才胸怀的“争人”“取人”的高手。早在棉油厂建布机车间时,去石家庄桥西织染厂拆攒旧织机时他便萌生了人才延揽储备意识,硬生生的靠自己的一片真情,把一个懂纺织、懂机械,在国营大厂干的风生水起的技术人才王玉忠“拐”到了自己的县办企业的小车间,并使其成为了宁坊初创“23人组”之一。之后苏瑞广又“不管不顾”地找来了一个省纺织机械学校毕业,因家庭成分不好而被“遣返”回家务农的聂波洲。经千辛万苦、千言万语,把这位根本不符合招工条件、但确实符合在“宁纺”需求的“技术专才”弄进厂里,并为他恢复了商品粮户口,转为正式工。当年这番操作,真不亚于如今把一个没有高考成绩的学生送进“985”“211”,把一个没有学历的人纳入公务员序列。壤下之金终于发光,聂波洲不负众望为宁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还有内部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宣传舆论人才延揽等等,正如苏瑞广所言“经营企业首先就是经营人才”,在苏瑞广的“经营”下,宁纺始终保持了群贤毕至、翘楚咸集的良好局面。用贤,全力释放人才活力之本。求贤、招贤的目的在于用贤。不用,让贤才变“闲”就适得其反。苏瑞广要求集团班子及各级高管都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选才之才,用才之胆,容才之量,护财之魄”,要用感情、用事业、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通过让他们安心、静心、专心、乐心的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实现与集团的双向奔赴。使宁纺形成了聚焦产业引人才,用好人才强产业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强大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延续了企业发展寿命。苏瑞广坦言“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是伟大的”,他做到了。
202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