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缘缘堂随笔》

前几天看到一幅画(后附图),童趣与自然扑面而来,一眼就认出是丰子恺先生的画。

前几年读过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是一本散文集,我很少能看的进去散文,而且能看得如此津津有味,实在是因为先生的文字质朴深刻、漫画纯真含蓄。听了贾行家解读《缘缘堂随笔》,勾起了我重读这本书的念头。

丰子恺被媒体称为艺术大师,并担任过上海国画院院长,但是我们多看到的是他的漫画,貌似没有见过他画大的国画、油画等,他为什么能够凭借漫画成为大师呢?贾行家是这样解读的“判断艺术的高下,不能光看体量”,“丰子恺的漫画,别看简单,格调和品位是很高的”,“可以说,之前没人像他那么画,之后,也没人学得像”。为什么他的画无法复制呢?

丰子恺除了是画家,更能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他的文章中透着一种“普遍的同情心”,这应该源自于他的人生经历。幼时家里不算富裕,九岁丧父,留下母亲和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一间,很小的时候他就对人生感到疑惑与悲哀。少年求学阶段,十七岁离家赴杭,就读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学习音乐和美术,李叔同盛赞他的绘画天赋,从那以后,他专心学画。毕业后,他变卖家产,去东京学画,因为经费有限,只在日本待了十个月,但这短短的时间中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西式构图方式的简笔漫画。回国后,他的漫画与散文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并从中找到解决自己人生困惑的途径之一,“用绘画和写作留住人生的趣味”。

丰子恺的画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无论是人还是草木动物,都是最自然的状态,他没有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自然真实,恰恰是他的画吸引人的地方。画孩子时,孩子身上那种天真和率性,表现得淋漓极致,贾行家说这是他对“儿童的崇拜”,但是他又清楚,童真必然消失,只能暂时守望。那么他就要寻找更永恒的艺术支柱,这就是佛教的慈悲。丰子恺花了46年画的《护生画集》,充满了对生命的爱护和慈悲。

无论是文字、还是漫画中,都能看到最自然的人间烟火、最真实的儿童本真、以及佛教的慈悲和博爱。这些应该就是他“普遍的同情心”的精神支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对未来充满憧憬。十二岁,十六岁,十八岁,我们慢慢长大,却发现有些东西已随着时间溜走。我...
    秋声里的刺猬阅读 572评论 0 2
  •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
    心在遥远思行志阅读 119评论 0 0
  • 3月10日的下午,我们结束了在海宁硖石镇“徐志摩故居”,和盐官镇“王国维故居”的文化朝圣活动后,即...
    大漠天鹰阅读 683评论 0 4
  •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
    Katherine19阅读 113评论 0 0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87评论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