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篾溪,那是莘畈源的一条溪流,也即西源。《汤溪县志》记载:“莘畈溪一曰西源,发源井阳庄之青莲山。”井阳庄何处?即为井上。
井上,姑篾溪探源的必经之处。但到了井上,却自然要先说到龙井。因为那龙井,它不仅仅是莘畈乡与塔石乡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姑篾溪源头上的两个大村庄“井上”和“井下”,便是由此而得名的。既然盛名如此,那景致如何?且看《汤溪县志》记载:“有头井、二井、三井,均系瀑布下注,深不可测。三井尤深,天旱时居民于此祷雨。”
曾经三番五次,我们相约来到龙井,置身其间,发现果然风光无限,此中峡谷怪石突兀,两旁奇峰争秀。可以坐观泉水飞珠滚玉,静听鸟虫长歌短吟……最为欣喜的,当是在酷暑之际,游人到此或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小憩片刻,便觉暑气顿消,寒意逼人。龙井,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方消暑胜地。如此之胜景,所幸当初汤莘公路的延伸,与汤苏公路的连接,因为盘山而上,竟没有受丝毫的损害,龙井还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全貌。龙井,也便是一个让“乡愁”倍感欣慰的所在地!
还记得有一次,那是早春二月,万物复苏,出游正当时候。我们又一次相约来到姑篾溪源头井上的叶荣兴同学家,因他在井上村担任多年的村主任了,我们便成了常客。那天游玩龙井,不知是机缘凑巧,还是自然现象独特,大家争相拍照,却见画面奇观顿现。试想,如此晴朗天气,却在阳光照射下,便见得似有一道神奇的彩虹横跨在龙井之上。这怎么可能呢?一下子都把大家惊呆了!
正当百思不解之中,我们下得龙井,已是晌午时分,叶荣兴家早已预先准备好了几笼清明粿,还有一锅春笋炖肉,满屋生香,由不得人不嘴馋。酒足饭饱之余,我建议去姑篾溪源头的“铁白线”看看。因为龙井只是姑篾溪上的一道亮丽风景,而真正的源头活水却在‘’铁白线‘’。谁知他们吃了这顿春笋炖肉,就想着要去挖春笋了。无奈,叶荣兴帮我请来一位叫王根水的村干部当向导。
我们从井上南行到了青莲山,向导王根水说我们先去“铁白线”。于是沿着盘旋山路再向上而行,他在前,我随后。虽然小径依稀可辨,但常年无人经此,已是草木遍地,荆棘丛生。所幸我也是出身山里,翻山越岭,自然不在话下,不到片刻也便抵达“铁白线”。
“铁白线”是何去处?据《汤溪县志》:“悬崖下注,望之如匹练,俗称‘铁白线’。” 王根水告诉我,现在正是水源充足的春季,如到旱季,水脉细小,而形成一线,水流飞白,极似白铁而成线。而且,观望“铁白线”最好站在远处,那就更觉贴切了。
但是,“铁白线”置身于这山林覆盖之下,何以远望?他知我疑惑,便从中释道:“铁白线,其实就在从井上通往珊瑚村的山路边上。如果没有这茂密的树林,走在山路上就能远远看到‘铁白线’飞流而下。
是啊,这就是生我育我的姑篾溪!今天我终于看见了这汩汩涌动的源头活水,许是因为我过于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这脚下的路,这条用石子铺就的小山径果然历历在目!
“铁白线”出于青莲山,而青莲山果然生得出奇。我们站在山脚的公路上,看到的是“铁白线”流经的这座山,而到了这座山却又有一座更高的山,“铁白线”便是从上一座山引到下一座山而形成的。水到断处飞瀑猛,这就是“铁白线”。站在“铁白线”边上,如果不是山林茂密,俯视“九龙抢珠”,便清晰可见。但别遗憾,在这千山重叠之间,却见山势平缓,王根水带着我沿着这条通往珊瑚村被遗忘的小山径,再一路向上而行,路的两边都是当年被改造出来的那层层梯田,现在早被废弃,已成荒山野岭。正当我失望之余,经王根水指点,却见又别有一番天地,原来“铁白线”的上面竟然还有座“荷花形”的山,“荷花形”却被遍地的茶叶包围其中。我们居高临下,发现那山酷似水莲而结出的一个花蕾,因形而名,便取之曰“荷花形”。于是,我进一步联想,便猜测,这青莲山恐怕也是由此而得名吧?
正思索之间,向导王根水望着山下又指点着跟我说:“你看,这就是九龙抢珠”。手指所处,果然在环形的公路上独立着一座小山丘,而周围的九道山陵直指着这座小山丘,以形成了“九龙抢珠”之势。
站在青莲山探秘姑篾溪,放眼而望,山渐行渐远,水叮咚作响,而身后只剩鸟鸣啾啾。这境地,不由得让我在这悄无声息中,感慨而道:青莲山,真是一方风水宝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