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头,却发现天已经黑了,恍然如梦。想到逝去的亲人,泪如雨下。
思念是会呼吸的痛。
多年以后,想起某些离开的人,依然心有戚戚焉。但只要时间够长,所有伤痛的痕迹都能够被抹平。
处理与逝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在处理与自己的关系。
从唯心的角度,无论任何时候,如何与世界,如何与他人相处,其实都是在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处。
尤其是逝去的亲人和那些在生命中出现,与自己过从甚密的人,他们如今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
《寻梦环游记》从积极的视角打开了亡灵世界的大门,演绎着另一个世界可能正在发生着的浪漫故事。也给出了富有创造力的生存法则,“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途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从忘记开始的。”
有别于我们的传统认识,亡灵世界可以不是冰冷、阴暗的,逝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着生命的意义。
感恩有清明这样特殊的节日,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按下暂停键,在相同的日子里,各自缅怀着曾经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逝者,追忆往昔,不被打扰。
生命会陨落、会逝去,毫无疑问是一件无限悲痛的事情。
人类用各种文化、仪式和信仰来处理面对死亡的恐惧。
每年清明时节,家人都会去坟头给逝去的亲人挨个送灯、烧纸钱,大人们会用一种极为坦然且诚恳的语言跟逝去的亲人说说好话,谈谈心,让他们保佑在世的亲人大吉大利,平平安安。每当仕途不顺,时运不济,或者梦境荒凉,也会到亲人的坟头告慰一番。
虽然国人避谈生死,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国人的信仰?他们信仰仪式,信仰“大吉大利”,信仰“另一个世界的魂灵会关照在世的后人”。
我从没有见过我的父母为他们自己的父母而哭泣,即便有也只是为数不多的情况。他们那一代人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在成长环境异常贫穷、匮乏的条件下野蛮生长,大概是吃了太多苦,也见惯了生死,并不觉得特别脆弱。如今他们自己也老了,健康反而是最奢侈的福报,大多数落下了许多无法治愈的疾病,在余生中饱受折磨。见着与自己同龄的人离开,反而忍不住潸然泪下。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难以承受的悲伤。
最怕不经意间瞥到某张老照片,熟悉的场景、街道,然后翻江倒海的记忆涌现出来。不敢想象永远有多远。
但时间会抚平所有,包括遗憾,悲伤。多年之后,想起来也能平静相处了。只是在呼吸之间,偶尔也会轻叹岁月。
《活着》一书将所有苦难和沧桑加诸于富贵一个人身上,展现了在不那么好的时代里,人们带着生存意志抵抗命运的碾压。
《大地》则表达了中国农民身上一种世代相传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希望。
在我们的父辈里,他们正是靠着传宗接代的延续来对抗死亡的阴影的。
脆弱的其实是我们这一代,因为时代自由了,我们也逐渐挣脱了旧时代的传统枷锁。
除了无常,我们找不到更有力的描述来表达死亡。时代和生活慢慢好起来了,人们却好像更害怕死亡了。生命更自由了,仿佛也更漂泊了。
其实也不怕,每个时代自然都会根据主要矛盾找到不同的和解方式。总的来说,我们会越来越坦然而理性地面对死亡。
真正的挑战还是处理好记忆与我们自己的关系。
但是相信含蓄的中国人也越来越能够理解爱、表达爱,只要我们能尽力把握每一个相处的当下,就不会在逝者离开之后有太多遗憾。最好的结束方式是心无挂碍,平静告别。
思念是会呼吸的痛,时间能让一切和解。惜取眼前人,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