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一提到这个词,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的形象。所谓“慈悲”,有人是这样理解的: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慈”,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母亲或祖母;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这个悲带有利他的意味。对苦难感同身受,再将爱付诸行动,有如此举动的就称之为慈悲了。
一个能成为一群人的领导者、引领大家向一个目标前进的人,必须具有慈悲心。若无慈悲之心,就没有凝聚力,没有领导力,是难以成就一番功业的。要做大事,必须从私人的、小格局的情义中解脱出来,生出慈悲之心,为众生请命,这正是佛家所抱持的“人心不死,佛心难生”观点。其实,古今中外的各界名人中,不乏此种人的存在。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家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一个。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写过一个关于莫扎特的故事,讲述了这位音乐家如何用自己的琴声抚慰一位即将死去的贫穷老人的故事。
在1786年的一个冬夜里,一位失明老人躺在维也纳近郊的一间寒酸的小木屋里,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他的女儿玛利亚强忍悲痛,为父亲洗身体、换衣服。这时,老人对女儿说:“我向来不喜欢牧师和修道士。不过,在临死前,我也想通过忏悔洗涤自己的灵魂。”女儿惊讶地问:“那要怎么办呢?”
老人对女儿说:“你到街上去,请求你遇见的第一个人到这里来听我临终前的忏悔,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玛利亚只好出去,在空旷无人的街上等了好久,终于看见有人沿着围墙朝这边走过来,那个人身材矮小,但是穿着讲究。玛利亚迎上前,向那个陌生人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她不知道,自己遇到的正是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
莫扎特听了玛利亚的请求,平静地说:“走吧,我虽然不是牧师,但是,会让你父亲得到安息的。”
进屋后,莫扎特对老人说:“您说吧!不是借上帝的权力,而是我从事的艺术力量。我要让您在生命的最后轻松起来,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老人就当着这位陌生的年轻人的面,忏悔了一番,说出了自己这一生做过的最后悔的事——他曾经从自己服侍的伯爵夫人那里偷过一件金器,变卖成钱给身患重病的妻子买药治病。
当莫扎特问起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时,老人说,除了希望有人照顾他的女儿玛利亚外,他还想在临死前再见一次自己故去多年的老妻年轻时的样子。
对于再见妻子的心愿,他只是说说,但没想到的是,莫扎特痛快地答应下来。他走到屋子里的翼琴前坐下来。随着那双灵巧的手在琴键上跳动,沉寂的小屋里立即充满了生气。美妙的音乐飘到屋外,回响在郊区的夜空。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在床上欠起身,激动地说,“和玛尔达相会的那一天,天很蓝,她打翻了一罐牛奶,她笑了。”
一曲终了,老人大口喘着气说道:“先生,能告诉我您的名字吗?”
“我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莫扎特回答说。玛利亚得知他的身份,感激地向他行礼,老人则安详地去世了。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用自己所擅长的艺术帮助那个失明老人完成了心愿,使他临终时带着深深的满足、了无遗憾,这就是有能力的人所拥有的慈悲心。虽然莫扎特在世俗社会并非有权势的人,但他在音乐世界里却是引领着无数艺术家追寻光明和美的“领袖”,他的艺术魅力和对艺术家的无形领导力,也来自他善良纯真、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