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立下一堆Flag希望自己一年读完10甚至100本书,是否常规买一堆书后下定决心要读完?
或者在假期的时候做了一堆的出行安排,却没有计划读书,内心真的觉得读这几天的书,对我有什么作用呢?从而想都没有想过。
自己尝试着看了几本书,但是压根记不住,或者看不懂,从而感觉读下去很苦涩,无味,而被手机,电视吸引。顺手将书放在了一边,很久都想不起来了。
是否一年过去了,才发现自己买的很多书都没有翻开!
如果一直分析自己的毅力中,然后归结于自己毅力不够,这样反反复复仿佛进入了一个循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毅力足够可以坚持下去,还是最终在不甘心中放弃。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我们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看不懂,记不住是很致命的问题,它意味着无法通过考试,意味着失败。所以人们会认为看懂,记住是学习的前提,甚至是学习的全部。
著名的教育家克丽缇克丝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在将读来或者听到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对于致用类阅读来说,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果这样理解,我们就不会纠结于自己是否读完了一本书,或者自己是否记住了一本书。或许翻开书,读10分钟,读一页,但是和自己的经验发生了联系,在心里觉得有用,计划着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样就远远值回了书的价格了!
那么如何与书中的知识体系产生联系了,作者介绍了便签学习法:
1. 明确读一本书的目标;
2. 书中的道理,段落,观点,对你有用吗?如果没有用处的时候,就可以快点;
3. 用自己话来重述书中的观点;
4. 然后再联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验;A1便利贴2便利贴
6. 在书的本页贴上指示便利贴,表示这页是有收获的;
7. 读完全书以后,把所有的A2便利贴拿出来,来提醒后自己的应用。
最后《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有讲到三种学习者,或许学习的目的不同,但是对于我们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或者学习的思维也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
初级学习者:不会什么就去考证,然后很焦虑,很迷茫,竟然质疑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就会很焦虑。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想着去读个研究生看看。看了一些书,但是记不住,也忘得差不多了,就开始质疑自己看得书,或者自己学习的课程没有用处。
高级学习者:仿佛有两个大脑,一个大脑想着要用自己的言语来重述书中的观点和道理,然后告诉自己经验,告诉自己这里可以慢慢地读,那里读快一点也没有关系;另一个大脑则接受到这样的提醒,加工出自己的经验,把知识内化为己用!
学习促进者:知易行难,告诉别人知识点,干货,甚至正确的答案很简单,但是回答问题中,让别人不关注正确答案,而是引发别人的自己的提问和思考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