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驱使在乡村的路上,看见地里一团一团的秸秆,有秩序地摆放在地中间。有的地头的沟子边上还横七竖八堆着秸秆,经过一个冬夏天的风吹日晒,也没有完全腐烂,还清晰可见。看这些秸秆被扔得满地都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感。
我也离开家乡十多年,那时农村生活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现在地理的秸秆成了农民的负担,拉到家里没地方放,卖还没有人买,过去都是马牛羊的好饲料,都得商量种地大户卖点秸秆,自己家引火做饭还尚有不足,哪还有卖的份,实在没有办法,养牲畜用的部分都得托人去外地大型农场去买,没有想到,仅仅几年的时间却成为农民无法消化的负担,前几年到春天直接就在地里放慌了,现在禁止放慌,村里统一用卷秸秆的机器卷起来,另作用途,总算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
我生活在农村的时候,最犯愁的就是秋天,丰收的喜悦是建立在繁重的劳动基础上的,自己家的地里收拾完了,只是秋收的一部分,直到把地里的秸秆都拉到家里,地里被大雪覆盖上,这个秋天才算真正的过去。
和母亲在地里寻找有的人家不要的豆叶时,还好像是昨天,玉米秸秆的碎叶子能用手的就用手去捡,要不就用耙子拢在一起,找个马车往家拉都费劲,就用绳子捆好,用肩膀背回来,我老公现在还说他的肋叉子疼就是给她妈妈挑柴火累的,那时他才十六七岁,挑柴火每次最远的地方离家得有一千多米才能到家,为了少走一趟,一边放一大捆,柴火都快有他个子高了,如果走到半路累了歇歇脚,自己都挑不起来,就得一口气坚持到家,到家的时候气喘吁吁,每天上午一趟,下午一趟。
上学的时候到秋天更犯愁,那时到秋天勤工俭学,有的时候老师领着到收拾完的地里捡庄家,往地里走就发愁,到哪里捡,一个都夹都得伸手捡起来,捡不到规定的任务不让回家。完不成任务,放假一个星期让我们自己出去捡庄稼,黄豆,玉米,土豆子,只要家里种的学校都要。到哪里捡去,就是在家里拿,这些都一一交完后。
没过几天又放假,让到地里去捡柴火,冬天烧炉子用,其实到哪里去捡,都是从家里拿,放假帮家里干活,秋天手和农村大妈的手一样,那时学习的目的就是想脱离农村繁重的劳动,向往城里人的生活。那时能走出农村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好事,看见城里有单位的人,羡慕不已,何时也能去城里生活。
难熬的冬天过去,春天捡楂子是最累的活,上学的时候,学校也要楂子以备冬天用,楂子最费工费力,先刨下来,再捡,然后还得用耙子打土,最后才能拉到家,拔豆楂,有的人家还不让拔,谁家家里没有男劳力,若是把楂子给你,你得给人家像自己家那样的捡出来,你还得感恩戴德的谢谢人家。现在孩子们都不知道啥叫楂子,到秋天都用旋耕机嚼碎了,根本就不用人工。
仅仅十多年的时间农村却发生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是机械化,过去的镰刀,锄头,等等一些农具都退居二线,悠闲的躺在仓房里,有的都当废品处理掉了。而这时村里也越来越空,大批农村人进城,多数农村都成了空村,原先热热闹闹的村子,现在却人烟稀少,很少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了,村里寂静极了,要不能有这么多多余的秸秆吗?在村子里几乎看不到牲畜,过去的马牛是村里的主要农具,都现代化的机械取代了。
而我也彻底的离开农村,在城里安了家,可我有的时候还挺怀念曾经的田园生活,这就是人的怪癖的本性使然,身处其中的时候拼命的想逃出来,可是逃出来之后才发现,对那个地方依旧还很留恋,那里珍藏了我的童年,少年,还有青年时期最美好的时光。是永远也剔除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