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反之依然。从教第五年,对这个【反之】更有体会,也更深深认同。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强大到不可撼动的父母,就像一个投影源,而孩子只是一个投影而已。这个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白工作中什么样的孩子可教可管,什么样的孩子得“捧着”教,什么样的孩子可以“管着”教,已经不像初入教育行业天真地想要改变每一个孩子。斯多葛主义说:“努力改变你能改变的,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拥有智慧能区分出两者。”如果说阅历带给我什么,那可能就是慢慢具备了区分这两者的智慧。
a同学:学习特别好,班级第一名,年级前20.具备超出常成年人的专注力,沉迷于刷题,享受安安静静思考科研的氛围,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不被周围任何人所扰动。但同时对班内任何事务从来不闻不问,不会主动找人合作,不会主动为集体承担些什么,没有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初一班主任曾邀请他的妈妈担任家委成员,被拒。她自己对我聊起来,理由是:现在什么样的家长都有,现在的学生也很脆弱,她不愿意多事,只想一门心思带好自己的孩子。如出一辙的价值理念。
b同学:表面上特别迎合老师,老师说什么的都是对的“没错”“对”他跟老师聊天时的口头语,而行动几乎没有。其父母也是表面什么都好好好,“特别感恩您”云云。明显的口不对心,行动上可想而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执迷的地方,执着于一点,不见其它。我也观到了自己的问题,觉得自己年轻,家长比自己年长,在带孩子方前我是没有经验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直说,比较谨慎,怕与他们发生冲突,怕被家长质疑,怕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索性什么都不说,只是把自己定位于服务协调的角色,可能越是这样反而越不被信任。不要拿自己欠缺的经验与他们交流,交流自己擅长的,比如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除了自身的优势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等等。这也是一个炼心增长智慧修习慈悲的过程,非常值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