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门的每周读书活动时,同事们常问到我的一个问题是:
书也读了,讨论也论了,但隔天再想的时候,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到用的时候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只有“输入”,却忽略了“输出”。真正高效的学习,必须同时做两件事——输入和输出。
只有这两者同步进行,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变成你的能力。
01 用输出检验输入
输入,是指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比如读书、听课、看视频。
输出,则是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比如写作、讨论、实践。
很多人误以为“学得多=学得好”,但其实,没有输出的输入,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永远装不满。
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学习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有一套高效学习方法:
学完一个概念后,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讲给别人听。如果讲不清楚,就说明自己没真正理解,需要回头重新学习。
这其实就是最朴素的“输入+输出”的完美结合——先吸收知识,再通过讲解(输出)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学外语时,如果只听不练,永远无法流利交流。
有人说,我想练但是没有环境,找不人对话。
实际上,最简单便利的输出方式就是大声朗读,自己跟自己对话。
李笑来在谈到英语学习方案是就说过,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完成对句子的“拆解”与“重组”,从而提高你的学习和应用。
我对此深感认同,以前学英语的时候我也从朗读大大受益,现在学日语的过程,我再次践行这个方法,非常有用。
因此,真正高效的学习者会在听(输入)的同时,立刻模仿、复述、对话、写作、讨论和实践等。
主动输出的学习效果是被动输入的5倍以上。
02 用输出倒逼输入
有些人不敢或者不愿输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备好”。
他们总是用“等我学够了再输出“ 来解释自己不是不想输出,而是时机未到。
但是,往往也是这样就越感觉自己学不够....或者就变成了一直学不够。
但事实上,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加速器。
当你必须输出时,大脑会自动寻找知识漏洞,倒逼你更高效地输入。
就好像我开发一门新课,准备的时候总觉得还不够完美,因此一直害怕推出这个课程。
但是只有真正的上了课后,才会发现真正那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等等。
写作也是一样,从来不是等想清楚了才写,而是通过写的过程理清思路。
当你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写成文章,会发现很多模糊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甚至激发出新的见解。这就是“输出倒逼输入”的力量。
编程新手如果只看教程不写代码,永远学不会。
优秀程序员的学习模式是:学一个语法(输入),立刻写一段代码(输出),遇到问题再回头查资料(新的输入)。这种循环让学习效率倍增。
03用输出实现内化和迁移
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能灵活运用。
只有通过输出,知识才能从“别人的”变成“你的”,并能在不同场景下迁移应用。
这个结论得到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明,这是因为当我们进行输出时,大脑会建立更强大的神经连接。
医学生不仅要学理论(输入),还要参与临床诊断(输出)。
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边学边实践的医生比纯理论学习的医生诊断准确率高出40%--实践让知识从“记忆”升级为“本能”。
即便是贵为巴菲特也是每天读500页书(输入)后,通过写投资笔记和做决策(输出)来帮助自己理解新知识。
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个投资逻辑,那就不该投。”
因此,要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和迁移,必须建立"学习-应用-反思"的完整闭环。
就像运动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将动作要领变成肌肉记忆一样,我们也需要通过持续输出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在最后
学习不是单行道,而是双向车道:
输入让我们获取知识,输出让我们掌握知识。
如果你每学一点,就立刻用起来,不管是写一篇笔记还是讲给别人听,或者动手实践,那么你的学习很快就会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