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原名《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我偶然听闻介绍后去看的。令我惊喜的是,这篇小说虽是围绕着建党的政治环境时代背景而发生的故事,主题围绕主人公林震发生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党内的官僚主义现象,但却不同于其他同一题材的作品,除了鲜明的批判性,它还将青年人所处的困顿之境展现出来。且论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王蒙并不是奴膝歌颂,而是用于揭疤,却落得罪名,何其荒谬?总之不可否认的是,这篇小说值得称为一篇可读的好作品。王蒙意识流的写作文风,就如同温润的清茶。他常常善用一些特别的修辞,意想不到又意外贴合,他描写文中领导的讲一些官方话术如同“拨弄算盘珠子一样灵活”,含糊应付下属的话像“放了一个星期的干巴的窝窝头”。小说中还会将主角林震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刻意巧妙地刻画出来。王蒙的环境描写,也是其意识流写作的体现。有的时候,读者在阅读的当时,并不会很快反应出那句话的含义,读到后面才幡然顿悟。就如同品茶,茶水初到舌尖并不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感受,之后才会被回甘的味道所震撼。
这篇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叫林震的青年人。他本是教育事业做得顺风顺水的小学老师,他也热爱这个事业,却因为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而投身于党建事业。他怀着一腔热血,可现实却给他泼冷水。他本以为进入组织部参与党建工作,就可以发挥自己最大价值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但是现实却是领导懒政怠政,无人究责。工作只看表面,脱离实际。这样的现实,是多么的讽刺。本应该即使纠正错误,但因为不是原则性错误就将其忽视。并且以经济建设为重为由,放任其自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组织部里的其他人会不会就是林震的未来呢?首先是八面玲珑的刘世吾,可以说他对这样的官僚风气早已看清,或者说他是在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的时候选择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事物的两面性以求心里的舒适。这样的“清醒”不是真正的清醒,反而是一种混沌与麻木,是一种懦弱与自私。但他又与其他领导不同的是,他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会去阅读《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等小说,在官僚邪风遮住他的一只眼睛的同时,他还够有一只眼睛看到林震身上属于年轻人的朝气与正气。但是他的做法就是放任青年人身上的朝气渐渐将被这片布满肮脏气息的地方吞没。这就是刘世吾这个人物的矛盾之处。还有一个人物也很立体鲜活,那就是赵慧文。她是林震没来到组织部之前,唯一想要与官僚力量抗衡的人,但由于力量太过于微弱,微微星火终是难敌巨浪,她只能在现实中选择逃避,直到林震的到来。虽然林震的力量也很微弱,虽然可能林震今后的结局也会像她一般,但是至少两人的相互理解与支撑,会让独自在黑暗中的两人可以结伴而行,不再是那么孤单。很难去设想,林震的未来会是变成刘世吾还是赵慧文那样的人,或是可能有好的结果出现,不可否认的是,他正处在迷茫的阶段,唯有时间是最好的引路人。
他是迷惘的。他这样的心境引起我深深的共鸣。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这种心境。我们怀抱着理想走入大学生活,但是有时却是相差甚远。在人生路口上,我们做出了选择,一种无法更正的选择。在所选择的路上,感到迷惘之后,所说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之类的话是否是一种安慰与回避呢?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直面自己的选择,争取得到改变的权利。在拿到权利这之前,我们可能难免需要经历“以为生活应该怎么样,便要求生活怎么样”的莽撞,这是一种珍贵、可爱的莽撞。青年人可贵在于,他们无需那么多三思而行的谨慎,或许就像书中那句话说的:“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做斗争!”可以说,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是迷惘的。在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仍是迷惘的,但是在这份可能会持续很久的迷惘中,我多了份用力拥抱生活直面困难的勇气。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跨越了时间的长河,仍熠熠生辉。成长与生活的这趟列车沿途的风景或许都一样,因为每一位上车的乘客只有一次的乘车经历所以才显得独特。这个过程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经历,所以这篇小说才会在时间的交替更迭中,引起每代青年人的共鸣。人性复杂,官僚之风一时无法扫除。一代又一代的如林震那样的青年人都会付出一份力量。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总的来说,这篇小说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意义,便是勇气。这个写给社会、写给每个正在年轻人的故事,是王蒙留给世界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