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月的新教师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各位优秀的主讲嘉宾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向2018年入职的新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作为新教师群体的一员,经过这次培训,我不禁产生了如下思考: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定位,现阶段我需要做些什么?
“编制内教师”作为一个名词,纵使在富于竞争力的现代社会,也依然是很多人观念中类似“铁饭碗”般的存在,虽然这样说有失偏颇,但不得不承认,入职初期的我在精神上也曾有过放松和懈怠: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去教我的学生,岂不是既省时又省力?
对于这个问题,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一、我们需要有对美好教育的期待(郑生勇老师)
学校教育最终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施教者具备坚定的职业信仰,虽然“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显得过于绝对,但教师需要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这与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举例说明:
与1705班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发现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课前准备,不仅语文课本没有拿出来,桌面上还放着上节课的教材《哲学与人生》。
看到这一场景,我想与其单刀直入地让同学们拿出书本进入上课状态,不如“曲线救国”。
我微微一笑,第一句话准备上课,也不是拿出语文课本,而是略带惊喜地说:“很开心见到你们,我已经感受到我们班同学对我的热情了,因为我看到有些同学的课本基本都整整齐齐地放在桌角……”刚说完这句话,就看到几个同学将桌上的《哲学与人生》悄悄拿下去,并换成了语文课本,还用手遮挡,希望我“没看见”。
也许是因为我友善的态度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课堂进展得十分顺利。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赞美能达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这对应到与学生相处和班级管理当中,就是善于发现美、勇于激发美、敢于创造美。
二、我们需要打造“不无聊”的课堂(黄云老师)
“无聊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无聊的大人?”
“如何做一个不无聊的人?”
上述问题来自黄云老师的一个分享,而问题的提出者,是一个叫做蔡朝阳(笔名阿啃)的老师。
通过了解他的课堂,我知道了不一样的语文授课形式,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语文课堂氛围——洋溢着欢乐气氛和强烈思辨性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又乐在其中。
在传统观念中,“一板一眼”的语文教学是“安全的 ”,因为能“出成绩”,所以可以少考虑或者暂不考虑将学生的感受,但是,从长远来看,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是一堂课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思考。
打造“不无聊”的课堂,就是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敢于以“不一样”的方式带给学生来自灵魂的思考。
三、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沈柏民老师)
作为前辈教师,沈伯民老师跟大家分享了一个教师从“困惑与适应期”到“成长与胜任期”再到“探索与突破期”的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会有许多挑战,而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为了达到这个定位,现阶段我需要做些什么?
面对这两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我因资历尚浅还未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相信,只要坚守“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再努力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初衷,总会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因为,前辈教师们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以一颗爱心面对学生,用耐心、细心陪伴学生,与他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