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被讨厌的勇气》一本书中,读到了一句话: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什么意思呢?
看待自我现在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状态,不能过于纠结于过去的经历原因,应该从以前的这种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指导自己未来的行动和心态。简单来说,我们关注过去的经历,不是给现在的失败找理由,而是给现在的行动找执行的意义和方法。
这本书是跟弗洛伊德和荣格并列的心理学巨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要讲的是“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即,不纠结于过去的原因对自己现在造成的影响,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让自己未来能做的更好。
对这个观点我有两个比较大的体会:
01
我以前是个重度“方法论爱好者”,不管做什么都特别爱搜集方法技巧等,我这里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仅限于收集。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太好,就特别热衷于搜集各种学习法、记忆法、做题法等等,拿过来大概一看,觉得不错,感觉自己可以靠这个方法逆袭,然后就放一边了,接着搜集下一个方法。但是从来没有严格按照执行过一次。
结果可想而知了,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因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成绩进一步“恶化”。后来有一段时间,以至于认为,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根本不管用,人还是分智商高低的,看来就是我智商不行吧。
02
上个月,我在纠结犹豫了一年之后,终于开始写作了。
关于公开写作这个问题,我从去年就列入计划中,但是状态上还是一直延续以前的那种喜欢搜集方法的阶段,比如看各种书,各种公号文章,以期能获得一种能完美解决自己各种问题和焦虑的方法技巧,让自己快速走上正轨,然后就在焦虑和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中,浑浑噩噩过了一年。
今年五月初,无意中读到了一本书《认知觉醒》,里面提到了一个影响我认知的观点: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的确,我一直在纠结和焦虑中寻求各种写作方法,无疑是对自己的期待太高,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文字,觉得自己现在写的文字完全配不上自己高傲的心,所以不断的放大了这种焦虑。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我发现尽管写的不怎么样,但是我至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了,至少不再焦虑、不再迷茫了。
03
通过这两件事,我意识到人不能在失败的经历中一次次跌倒,需要从跌倒中找到爬起来且能走稳的方法和路子。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敢面对自己的水平+不敢面对自己的能力=双重恶心。
从自己的两段经历中能得到一个体会:做事情,不能投机取巧,做事情,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