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穆公选择了自己兄长宋宣公的太子与夷继承了自己的国君之位,那是因为他感激自己兄长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所以他要把国君之位再传给兄长的儿子。至于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则被他安排到了郑国。宋穆公的大公无私在历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他的高尚品德让后人铭记,树立起了一个道德规范。他考虑的是自己身后的名声,至于自己儿子是不是愿意,便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了。那么宋穆公这样做了之后宋国就从此过上和平安稳的日子了吗?当然没这么简单,宋穆公自己大公无私,别人可不一定这样!
宋殇公的心腹之疾
宋殇公就是继承了宋穆公国君之位的公子与夷,他是前任国君宋宣公的儿子。对于父亲把国君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叔叔而没有传给自己,宋殇公当然是不满意的。做了那么多年的太子,到头来登上国君之位的却是别人,换了谁都高兴不起来。但木已成舟,他也没有办法。“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如果与夷不识抬举瞎闹,宋穆公也不会对他客气的。他的识趣不但救了他的命,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自己的叔叔竟然没把国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堂弟公子冯,而是传给了自己。对于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当然喜出望外,可还是有一丝隐忧让他不安。
宋穆公做了这么多年的国君,有一大批人认同宋穆公,顺便认可了宋穆公的儿子自己的堂弟公子冯。公子冯收拢了一大批人的心,这些人希望公子冯可以成为国君,这让宋殇公感到如鲠在喉。宋穆公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是颗定时炸弹,留在宋国迟早出事,所以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把公子冯安排到了郑国去。这样既可以免了与夷的后顾之忧,也能让公子冯安全地生活下去。按理说这样的安排是两全其美的,也体现了宋穆公的智慧,可宋殇公并不满足这样的安排。公子冯是去郑国了,可并不能保证公子冯永远不会回宋国。只有死去的敌人才是好敌人,宋穆公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咸鱼翻身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
果然公子冯到了郑国之后,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就打起了歪主意。都说奇货可居,公子冯就是一个奇货,要是能把公子冯送回宋国为君,那么郑国一定能得到很大的好处。于是在宋穆公离世,宋殇公继位之后,郑庄公打算纳公子冯入宋。只是宋国也不是个小国,宋穆公给宋殇公配置的重臣也不是吃素的,大司马孔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郑庄公的计划失败了。但这也在宋殇公的心中打入了一颗钉子:公子冯在一天,自己的地位就不会那么巩固。
东门之役
宋殇公对于郑庄公纳公子冯入宋的行为相当恼火,但这时的郑国可是春秋一小霸。郑庄公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更不要说宋国了。如果宋国一个人冲上去,估计会被郑庄公打得不成人形,所以宋殇公只能隐忍等待。都说打瞌睡来了枕头,上天都会随人的心愿,就在这时卫国发生了公子州吁弑杀国君卫桓公事件。为了巩固地位,州吁打算利用外敌来促进国内团结,同时结交盟国获得盟国对自己地位的认可。于是卫州吁观察了一下周边觉得宋国是一个好选择,于是他给宋殇公送了信儿:
“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州吁的建议正中宋殇公的下怀,于是宋殇公联合卫国以及卫国的友好国家陈国和蔡国一起讨伐郑国。这次讨伐出乎郑庄公的意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么多人冲入了郑国,郑庄公也一时麻了爪,被他们围着国都连打了五天退走了。春秋这时的战争还不像后来规模那么大,持续时间也没那么长,否则后勤会支持不住的。能捞点东西就可以了,只要有收获就不算亏。东门之役,宋国联军获胜,但后来的历史就不受控制了。
尾声
宋殇公的这一做法开启了郑国和宋国以及卫国的征伐之战。之后他们之间的战争不断,报复,反报复,再报复,再反报复,宋国、卫国、郑国陷入了数年战乱之中。都说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太平洋某处引起一场风暴,历史大势都是一些小事开启的。春秋战乱也是这样,他们之间打来打去,最初的理由大家可能都忘了,到了最后掠夺成了最真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