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书中描绘的种种贫困穷苦也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人们也开始质疑:吃苦,真的有必要吗?它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吃苦,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谁不想安逸地度过一辈子呢?然而我们有时或许理解错了什么是吃苦,认为“吃苦”必然和“受穷”划等号,这是对吃苦的一种误会。
今年上映的电影《抓娃娃》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身为西虹市首富的父亲为了不让小儿子游手好闲,对他实行“没苦硬吃”的穷养计划,放着富足的好日子不过,却让儿子身心俱疲。在儿子的视角来看,这种没必要的“吃苦”磨灭了他生活的积极性。既然外面的生活这么苦,不如一开始就躺在钱堆里睡觉!这位父亲虽然物质上充裕了,精神上却不一定充裕,不然怎么会认为吃苦就是受穷,让儿子囿于无谓的折磨中呢。
吃苦本质上其实是把自身的各种资源投入当前首要的目标中,而尽量减少对实现目标作用不大的事物的投入,以及忍受过程中的孤独和不为人理解。这体现的是一种自制与坚持。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吃苦”。
由此可见,吃苦只能作为手段存在,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为了吃苦而吃苦"是没用的。正如《活着》里的一段话:“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苦难就是苦难,没必要对它歌功颂德。
苦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产生对比,才能反映出当下的苦。我们现在吃的苦比现在加沙的人们已经少得多了。与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现状相比,我们就像活在天堂里。所以“比苦”是没有穷尽的,总会有比自己还苦的人存在。而我们平常所谓的吃苦,也就是比起在舒适区内更苦而已。我们需要吃的苦其实就是暂时跳出个人的舒适圈,采取一些对自我提升有意义的行动而已。
无谓的“吃苦”似乎也弊大于利。假设你本来衣食无忧,但你为了所谓的“吃苦”而强迫自己“每个月100块生活费”“三个馒头解决三顿饭”,合理吗?你愿意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常常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只有吃苦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价值,却忽视了吃苦也需要“方向”。没有目的性地吃苦只会使自己痛苦,而不会有什么正收益。
老一辈人很多习惯于吃苦,则是因为他们当时或许真的别无选择罢了。我们很难指责他们,毕竟他们也仅仅是时代的“牺牲品”而已!现在既然有了选择权,我们不妨对自己好一些,拒绝吃不必要的苦,从而防止内耗。
吃苦固然重要,但不恰当地吃苦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