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他人的表扬时,第一反应往往都是自谦。
“哪里哪里”,“客气客气”,“还差得远”......
满招损,谦受益,国人一直以此作为做人宗旨。
可是,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所以,有些谦虚并不是真诚的,而是为了呈现自我的虚伪谦虚。
比如:
“我晚上约了朋友,但是我的包不好看,Chanel和Coach都和我的裙子不搭”;
“我今天没有化妆,都不好意思见人了,虽然能看出毛孔很细,皮肤很好”;
“我这次数学没考好,只考了95分”......
大家听到这样的话,有什么感觉?反正我,只想翻白眼。
这些诉说者,表面是说自己的不足:包不好、不化妆丑、考试没考好等等,但潜台词都是“你快来夸我呀”。
这种话听一两次,可能会收到我们的安慰,也达到了他们想被夸赞的目的。
但次数多了,时间久了,这种虚假的谦虚就露出了真面目。
在谦虚的外衣之下,实则为了炫耀和展示自我。这种通过假装谦虚来获得赞赏,比骄傲地自夸更令人厌烦。
之所以假装谦虚,一般源于三个方面。就是上述事例所涉及的:财富、外貌、能力。
但这种展示优势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表达者期待中的效果。
一所大学的某社会学教授,还因为这个做了实验。
他在其中一个班级说:“我随便写了一篇论文,结果被定为重点项目,现在招募同学们作为样本,共同参加实验,有人报名吗?”
最后,这个班的报名人数占比67%。
在另一个班级,教授说:“我很开心有一篇论文成为了重点项目,我感觉证明了自己,特别骄傲,现在招募......”
结果,报名人数占比89%。
所以,事实证明,直接炫耀反而比假装的谦虚更能被人认可。
这倒是和著名的“凡尔赛鼻祖”撒贝宁的做法,如出一辙。
《你好生活》中,几位知名的央视主持人都是当年在高考和艺考中,名列前茅的人。
当他们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的拼搏时,撒贝宁说:“什么叫考生?我跟一帮还需要考试的人坐在一起”。
小撒的一句话破坏了原有的严肃、温暖、奋斗的基调,但是也拉满了综艺感。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是综艺效果,但是撒贝宁的优秀名副其实。
他在学生时代就是风云人物,后来又保送北大,在主持人比赛中获第一名,还有诸多优秀事迹,不胜枚举。他的人生如同开挂。
实际上,值得他炫耀的东西太多了,他说的是事实,他的才华配得上他说出的话。
处世奇书《菜根谭》中说:“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其大意也是说:谦让本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分谦虚,就会显得很虚伪,给人一种心机重、城府深的感觉,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炫耀,反倒不让人反感的原因?
正如撒贝宁一样,优秀的人说了实情。设想,如果他人赞美撒贝宁时,他表示“哪里哪里”,则是虚伪的谦虚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管是谦虚还是炫耀,只要真诚没有套路,便是值得众人喜爱的人。